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7岁。尖刀刺伤右锁骨上窝后10min 于1998—09—04入院。查体:神志模糊,口唇紫绀,呼吸表浅,40/min,心率140/min,双上肢血压测不清。右锁骨上方可见3cm 长喷射状出血伤口,指尖伸入伤口压迫出血时发现已通入胸腔。立即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快速输血1000ml,左上肢血压回升至10/6 kPa(75/45  相似文献   
12.
13.
患者,女性,35岁。胸痛、胸闷伴咳嗽、气短6个月。于1992年4月2日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04次/分,血压18.7/12kpa,呼吸20次/分。左锁中线第三前肋间以下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血沉正常范围。X线胸片提示:左胸内可见一巨大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无钙化、边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切除扁桃体对并存慢性扁桃体炎的镰状细胞疼痛危象的治疗效果,15个这样的患者在全麻下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其中女9人,男6人,年龄6-35岁,平均15岁。结果表明,术后一年疼痛危象发作的平均次数减少到1.5,明显低于术前一年4.7的平均发作次数。手术时4人未发现扁桃体腺窝有脓点,他们术后减少危象发作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时机,多认为病情稳定后实施,在暴发型重症肌无力危象期急诊手术,国内少见报道,我科于2000年12月20日收治1例,属OssermaⅢ型(暴发型),现报告如下。 女性,28岁,因四肢无力、双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吞咽及呼吸困难、不能平卧5天入院。病情危重,生活不能自理,在院外自用新斯的明0.5mg,每日5~6次,每次可缓解1~2小时。胸部CT:胸廓对称,纵隔影清晰,前纵隔见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大小约1.8cm,双肺未见异常,提示胸腺瘤。于2000年12月22日在急诊全身麻醉下,经全胸骨劈开行胸腺瘤…  相似文献   
16.
常规的胸腔穿刺术有刺破肺脏的可能,为防止这一缺点,我们自制了胸腔穿刺套管针,应用临床,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方法:胸穿套管针包括外套管和针芯二部分,外套管由一段内径约1mm的塑料管套到口径相当的针尾上构成,针芯是一长注射针头,其外径与外套管内径一致,恰能插入外套管中,从而构成“针上套管式”装置,如照片:局麻后,先用粗针头将胸穿处胸壁刺孔,以利塑料套管能顺利刺入胸腔。胸穿时,针芯后端连接5ml注射器,插入外套管内,在针芯支持下将套管针刺入胸腔,回吸成功,拔去针芯  相似文献   
17.
<正> 常规的胸腔穿刺术有刺破肺脏的可能,为防止这一缺点,我们自制了胸腔穿刺套管针,应用临床,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方法:胸穿套管针包括外套管和针芯二部分,外套管由一段内径约1mm的塑料管套到口径相当的针尾上构成,针芯是一长注射针头,其外径与外套管内径一致,恰能插入外套管中,从而构成“针上套管式”装置,如照片:局麻后,先用粗针头将胸穿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随着心内直视手术适应症的扩大和冠状循环阻断时间的延长,常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由血管栓塞所致的并发症最为严重。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是新型喹诺酮类广谱抗菌剂,可抗革蓝氏阴性和阳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和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此药的另一特点是口服有效,为了评价口服丙氟哌酸的效果和安全性,本文总结了146项(3981例)临床试验结果.采用双盲对照试验,剂量是每12小时口服250~750mg,平均500mg.结果表明.治疗尿路感染,口服丙氟  相似文献   
20.
p73基因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 ,Kaghad等[1] 发现了p5 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命名为p73并定位于 1q36 .2 36 3。它与p5 3在氨基酸序列水平保持很高的同源性 ,却又存在着众多不同。p5 3是迄今为止在人类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抑癌基因[1,2 ] 。其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是由于其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到DNA序列上并且激活包括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 1Waf1/Cip1在内的一些靶基因的转录所致[3 ] 。大量研究表明 ,接近 5 0 %的肿瘤中存在着p5 3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1,2 ] 。我们对 82份肺鳞癌组织及其相邻的正常肺组织的p73基因进行了定量表达水平及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