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6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向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次数和不同剂量CD41单克隆抗体(MWReg30),探究该方法能否构建出一种稳定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并在造模结束后采用党参提取液干预此模型小鼠,以明确其对造模小鼠异常血小板计数的调整作用。方法:首先,使用MWReg30的常用剂量对Balb/c小鼠建立慢性ITP模型,并在抗体注射结束后探究党参提取液对造模小鼠的影响;随后,分别对不同组别的小鼠进行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明确注射次数和剂量的增加是否有助于建立慢性ITP模型。结果:向小鼠体内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式不能使Balb/c小鼠血小板数量长期维持低水平,并且通过增加抗体注射次数和剂量的方法也难以实现此目的。但是,MWReg30的2次注射和2倍剂量注射分别使小鼠血小板计数在抗体注射结束7 d内和14 d内反弹升高至较高水平,且低剂量党参提取液干预造模小鼠可使其异常升高的血小板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对小鼠腹腔注射MWReg30的造模方法无法复制出稳定的慢性ITP模型,此方法能否成为一种理想的慢性ITP模型建立方式仍有待进一步证实。而增加MWReg30的注射...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予阿托伐他汀10mg+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对照组44例予拜阿司匹林100mg,睡前顿服,6个月后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明显减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以妇产科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为例,探讨如何合理促进易制毒药品的临床可及性及处方管理问题。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梳理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的可及性相关问题,同时选取国内东、中、西部具有代表性的8家省级三甲医院,采用深度访谈法分析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为代表的易制毒类药品临床应用可及性风险和处方管理方式。结果 妇产科使用的麦角新碱药品因其原料药易制毒属性曾经停产,导致该药物有近十几年时间在国内不可及,重新上市后该药品同样因为其原料药易制毒属性面临可及性风险。在政策法规层面,国内没有明确的处方管理细则,导致受访医院普遍对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的临床使用和处方管理存在疑虑,医疗机构只能依靠主观判断来确定是否严格处方管理,很有可能增加药品临床获取难度,最终导致药品不可及,损害患者的健康权益。结论 建议考虑临床需求和专业意见,出台明确区分易制毒药品风险类别的临床处方管理细则,严格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的院内药房管理,避免药品流失的同时降低临床取用难度,减少对药品临床可及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输血的目的是维持循环血量,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止血功能,纠正贫血,输血分自体输血,同种全血输血,同种血液成分输血和同种血浆成分输血。输血的方法有开放式静脉输血、密闭式静脉输血。目前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输血袋密闭式静脉输血。它方便、快捷、无菌。但在临床上,因操作不慎,在连接输血器与输血袋过程中一旦将输血袋横管扎穿,或输血器与输血袋衔接不紧密,导致漏血,不仅造成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糖原的表达。方法以孕39~50 d早期人工流产绒毛10例作为对照组,孕40~77 d早期自然流产绒毛3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过碘酸Shiff反应(PAS)法和阿利坚蓝染色检测中性糖原和酸性多糖的表达,进行图像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绒毛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研究组绒毛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细胞内中性糖原减少(P<0. 05),酸性多糖增加(P<0. 05),酸性多糖分为高、中、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糖原表达高于对照组(P <0. 05),且伴有滋养层细胞形态异常,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细胞中中性糖原降低,说明胎盘糖原储存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酸性多糖的增高说明存在在糖原代谢异常伴有糖原的累积,酸性多糖高表达组伴有滋养层细胞形态学改变也佐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雀啄灸红外治疗仪与常规针刺、传统雀啄灸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雀啄灸红外治疗仪治疗,每穴照射20 min;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穴留针20 min;对照2组采用传统雀啄灸治疗,每穴灸20 min。三组均取穴翳风、耳门、听宫,每周2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通过THI分级、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及耳鸣疗效评估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在治疗前后耳鸣症状及体征均有缓解(P0.05),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60.00%、对照2组的63.33%(P0.05)。患者THI分级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雀啄灸红外治疗仪疗效佳,优于普通针刺及传统雀啄灸,缓解耳鸣严重程度及焦虑情绪可能与其治疗效果有关,使用便捷且安全系数高,值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张珺  廖瑞熹 《当代护士》2008,(11):106-107
为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管理者安排男护士的工作提供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本医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在400名的调查对象中,对男护士的知晓率为78.5%,接受率为61.5%,认为住院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的认可及接受程度决定了科室对男护士的需求。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江门市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江门市中心血站2017—2020年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265例无偿献血者进行现场调查,对不良反应发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本血站2017—2020年无偿献血共180 221人次,报告不良反应1265例次,总发生率为0.702%。女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18~29岁年龄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学生群体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职业为高,时间分布中以夏季(6—8月)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2次以上者,1次献血400 mL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1次献血200 mL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精神紧张所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各种献血不良反应诱因中居首位。结论 精神紧张是引起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多见于学生、年轻献血人群和献血200 mL的初次献血者中,应通过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提高采血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9.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乙型肝炎病毒(HBV)呈全球性分布,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HBV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被HBV感染时的年龄越小,变成HBsAg的携带者几率越高。在以往的统计中,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高达10%左右,农村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对合并严重精神障碍(SMI)孕妇采取抗精神疾病药物(APD)治疗对妊娠结局、孕期SMI变化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154例SMI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54例SMI孕妇分为研究组(n=70,孕期使用APD治疗)和对照组(n=84,孕期未采取APD治疗)。对2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2组围生儿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2组孕妇文化水平、SMI病程、孕期病情加重/APD治疗达到稳定状态后再次复发率和孕前采取APD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为28.6%(2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5/8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P<0.001)。③研究组孕妇分娩的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分别为(3247.1±497.5)g、(49.3±1.6)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91.9±456.9)g、(48.7±1.8)cm,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2.04,P=0.002、0.043)。结论对合并SMI孕妇采取APD治疗,可降低已经达到病情稳定SMI孕妇的SMI复发率,有利于维持SMI孕妇的病情稳定,且对SMI孕妇及其围生儿均无明显影响。产科医师应重视对SMI孕妇合并GDM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并对其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