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
患者女 44岁 自觉双眼视物模糊 1个月 ,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求进一步治疗于 2 0 0 2年 2月 2 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右眼视力 0 6,左眼0 4,矫正不应。双眼外眼正常 ,眼前节正常 ,玻璃体无混浊。右眼后极部黄斑颞侧见两个相邻的视网膜下黄白色实性病灶 ,分别为 3PD和 1PD大小 ,边界不清 ,略呈圆形扁平隆起 ,表面色素沉着 ,周围视网膜浅脱离 ,累及黄斑 ;左眼视盘颞下方及颞上血管弓上方距视盘 4PD处各见一个视网膜下病灶 ,与右眼病灶所见相同 ,大小分别为为 12PD和 3PD ,周围视网膜浅脱离 ,前者累及…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腕管综合征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手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部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6.
腮晚造影曲面体层摄影,对腮腺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点,[吴运堂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12.]。但我们发现常规的摄影方法可出现造影的腮腺与颈椎有明显的重叠,腮腺的后端部分易被截除在X线视野外。我们自1996年4月至1997年7月,对21例腮腺造影用改良的方法作曲面体层摄影,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门诊随机选取腮眼疾病共对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10~71岁,平均47岁。2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ORTHODHOS-5型全景X线机。曝光条件:10mA.73kV,14s。患者直立于全景机前,颈部伸直,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 相似文献
57.
58.
59.
俗话说“出口伤人”,指的是激烈的言辞会伤害他人的感情;然而谁会相信温婉的话语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甚至是疼痛的感受呢?最近,美国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的Elvira V.Lang等人在Pain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恰恰显示我们一贯提倡的在穿刺检查等过程中给予患者痛觉提示或安慰的交流方式实际上引起了他们更大的痛苦。实验者们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在放射性介入治疗过程中比较了79名正常护理和80名注意力调控对照被试的痛觉和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