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76篇
药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和复位过程中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表达的状况,以评价其在接触抑制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 对72只猫眼行晶状体 囊外摘除和玻璃体切除手术。3周后,利用微穿刺技术制作视网膜脱离和复位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取眼球并制成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PCNA的表达。光镜下确定PCNA阳性的RPE细胞并量化增殖反应。采用方差分析(ANOVA)方法 ,对脱离组的脱离区和非脱离区及复位组复位区RPE细胞层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在视网膜脱离后24 h,脱离组脱离区视网膜RPE细胞层出现PCNA阳性细胞 ,5~6 d达到高峰,20 d后逐渐回落。在复位组复位区,PCNA标记的RPE细胞明显少于脱离组脱离区。脱离组非脱离区视网膜很少有PCNA标记的RPE细胞。3组PCNA标记的RPE细胞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 结论 视网膜脱离诱导RPE细胞增殖,而视网膜复位后这种增殖受到抑制。表明视网膜复位过程中,接触抑制的机制在发挥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23)  相似文献   
102.
103.
赵×,男,76岁,住院号255889,喷洒花露水时不慎溅入右眼内三天,觉右眼胀痛,头痛、恶心一天急诊入院。检查:视力右光感/2米,光定位及红绿色觉正常,左0.1;眼压右51mmHg,左19mmHg,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F1(-),角膜后壁可见大量棕色KP,房闪( ),晶体核棕黄色混浊,皮  相似文献   
104.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改善了黄斑裂孔的解剖闭合率及预后视力。吲哚菁绿的应用有助于术中分辨视网膜内界膜,但是玻璃体内使用这种物质的长期安全性尚不清楚。黄斑手术中使用吲哚菁绿后,荧光可于视盘和黄斑中心处存留数月。吲哚菁绿易于积存在视神经和色素上皮,从而引起萎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  相似文献   
105.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取出物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病因及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细胞来源,对临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继发视网膜脱离者28例(30眼),行常规巩膜三切口玻璃体切割,将玻璃体取出物沉淀涂片后行细胞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细胞计数的分布频率为成纤维细胞占首位,其次为淋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检出的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占85%。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成纤维细胞及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发病机理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张颖  张卯年 《眼科研究》2006,24(6):598-602
目的研究Cx43在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睫状体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和意义。方法利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Westernblot技术对外伤性前部PVR模型不同时间点睫状体上皮组织病理学变化及Cx43蛋白表达分布和表达量变化分别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伤后6h睫状突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1周时纤维增生膜基本形成。24hCx43在睫状体色素上皮(PE)细胞间出现表达,且蛋白含量略增;造模1周时,无色素上皮(NPE)细胞间Cx43表达增加,蛋白含量检测显著增高;伤后24h之前和1周之后Cx43表达于NPE—PE交界,其表达部位和表达的量的变化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伤性前部PVR睫状体上皮损伤修复过程中Cx43表达变化活跃,表明Cx43缝隙连接通道蛋白参与了该病理状态下睫状体上皮的组织损伤修复与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2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部分患眼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为头部外伤、颅内血管瘤破裂以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等。结果 12眼经玻璃体切割后玻璃体腔均清亮,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其中10眼视力≥0.06,6眼视力≥0.4,l眼视力提高不明显,l眼由于继发青光眼而视力下降。术后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时间平均为1.5个月。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玻璃体切割术可以使视力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8.
Eales病行玻璃体切割术时玻璃体劈裂的意义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Eales病行玻璃体切割术时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的解剖关系。方法:对18例(18只眼)男性Eales病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玻璃体出血9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4例,玻璃体出血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3例,牵引出裂孔伴视网膜脱离2例,术中取出的视网膜前膜做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83.3%眼可见到多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有纤维血管增殖的10只眼,仅有纤维增殖的8只眼,有3只眼出现放射状牵引皱襞,可见双层膜引起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和切线牵引,视网膜前膜的成分主要是II型胶原蛋白和淋纠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结论:纤维增殖和纤维血管增殖都发生在玻璃体与视网膜多处粘连处,II型胶原蛋白的存在提示玻璃体胶原蛋白可能参与组成玻璃体后皮质的粘连,形成双层膜,术后识别双层膜对分离粘连减轻牵引手术成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9.
军人眼火器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并探讨军人火器致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方法回顾15家三级甲等部队医院2001-2005年因火器伤所致军人眼外伤住院病例的外伤特点及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6例(772眼)军人眼外伤中火器致伤42例(60眼),占总人数的5.9%(占致伤眼的7.8%),其中18例(42.9%)为双眼伤,13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在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眼眶、泪腺等部位的特殊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B超、CT、MRI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以及综合治疗疗效与预后情况.结果 32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3.0~74.0岁,平均年龄64.1岁.18例发生于结膜,占56.3%(18/32);9例发生于眼眶,占28.1%(9/32);5例发生于泪腺,占15.6%(5/32).B超检查肿块多表现为内回声不均匀(84.4%,27/32)或内回声高(28.1%,9/32);CT检查多表现为中等密度(43.8±10.7)HU,密度均匀(84.6%,22/26);MRI检查T1WI及T2WI多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影像学检查后均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随访1~12年,复发率为12.5%(4/32).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术后病理活体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查可确诊本病,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若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术后放疗)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