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经阴道结合后穹隆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卵巢囊肿患者,均有保留子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组采用经阴道结合后穹隆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痛0~I级患者更多,术后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结合后穹隆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可缩短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DOX)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s)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CK)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的HPFs。分别设置对照组、DOX低、中、高浓度(50、100、200mg/L)组,应用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PFs活力及迁移能力,利用细胞三维培养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各组细胞VM生成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呈梭形且Vimentin阳性表达,CK阴性表达,符合成纤维细胞特性。与对照组相比,DOX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VM密度及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DOX各浓度组组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HPFs形成的VM密度与MMP-9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49、0.960,均P<0.05)。 结论:DOX可通过减少MMP-9及VEGF的表达抑制HPFs的活力及迁移能力,减少VM的形成,提示MMP-9和VEGF可能是翼状胬肉形成VM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PTIE)患者脱盲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20-12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TIE患者169例169眼临床资料。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IVIA)和/或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为脱盲组(103眼)和BCVA<0.05为单眼盲组(66眼),分析影响患者脱盲的因素。 结果:PTIE患者治疗后脱盲率为53.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手动、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培养出毒力强微生物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P<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分两组,BCVA≥手动(OR=0.253, 95%CI:0.108~0.592)以及不伴有视网膜脱离(OR=0.241, 95%CI:0.103~0.564)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 结论:治疗前BCVA较好、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感染毒力强微生物是PTIE患者最终脱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降钙素受体样受体( calcitonin receptor-like receptor,CRL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nism ,SNP)与汉族原发性前房角关闭人群的关联性。方法:以流行病学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收集江苏省阜宁县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原发性前房角关闭( primary angle closure ,PAC)患者232例,正常对照306例。血样经DNA提取后采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CRLR基因的rs1157699( C/T )位点SNP基因型,比较两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病例组的基因型分布( CC 67.4%, CT 30.0%, TT 2.6%),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CC 71.3%,CT 27.0%,TT 1.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的CRLR rs1157699位点SNP与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4(PDE4)特异性抑制剂咯利普兰(rolipram)对抗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1)将40只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药氯化锂(LiCl)组及rolipram组,并进行应激前旷场实验。给予慢性束缚应激21d后,分别进行强迫游泳、高架十字迷宫及应激后旷场实验。最后一次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取双侧海马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内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丝氨酸残基21糖原合成酶激酶3α(p-Ser21-GSK3α)、磷酸化丝氨酸残基9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Ser9-GSK3β)、磷酸化酪氨酸残基279糖原合成酶激酶3α(p-Tyr279-GSK3α)、磷酸化酪氨酸残基216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Tyr216-GSK3β)、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α(totalGSK3α)及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otalGSK3β)的表达。(2)30只SD大鼠平均分为6组,双侧海马CA1区手术埋管并恢复7d后进行慢性应激处理21d,并在每次应激前微量注射蛋白激酶A(PKA)的拮抗剂H89,并腹腔注射LiCl和rolipram。双侧海马用于检测PDE4D、p-CREB和p-Ser9-GSK3β的表达。结果:(1)应激前各组动物自主活动能力无显著差异,应激14d及21d后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重显著下降,LiCl及rolipram均显著逆转了应激对体重的下调作用。应激显著增加了强迫游泳实验中动物的不动时间,减少了攀爬时间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的次数及时间,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样行为,而LiCl及rolipram均显著逆转了慢性束缚应激诱导的上述行为障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olipram可显著逆转应激对p-CREB、BDNF、p-Ser21-GSK3α和p-Ser9-GSK3β表达的下调作用,而LiCl仅显著上调p-Ser21-GSK3α及p-Ser9-GSK3β的表达。各组p-Tyr279-GSK3α、p-Tyr216-GSK3β、totalGSK3α及totalGSK3β的表达无显著差异。(2)慢性应激诱导了大鼠海马内PDE4D表达的上调,PKA、p-CREB及p-Ser9-GSK3β的下调。Rolipram显著逆转了上述效应,且H89显著阻断了Rolipram的药物效应。结论:Rolipram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不仅通过CREB/BDNF信号通路,而且还有GSK3抑制性丝氨酸残基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参与,且CREB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对GSK3抑制性丝氨酸残基磷酸化信号通路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载体材料对汉防己甲素(TET)-固体分散体(SD)性质的影响。方法: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55(HPMC55)和Soluplus~?为载体材料,按TET-载体材料1∶4的质量比,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TET-SD,并对TET-SD的理化性质及溶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3种TET-SD均为无定形态,药物和载体材料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水接触角减小,粉体均为表面光滑的球形,粉体粒径显著减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ET-PVPK30-SD和TET-HPMC55-SD中TET的溶出行为与相应的物理混合物(PM)相比没有显著差异,TET-Soluplus~?-SD中TET的溶出行为与TET-Soluplus~?-PM相比显著改善。结论:3种无定形状态TET-SD对TET溶出行为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TET-PVPK30-SD的表面自由能极性成分含量和铺展系数与相应的TET-PVPK30-PM相近,使TET-PVPK30-SD中TET的溶出行为与TET-PVPK30-PM中TET的溶出行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TET-HPMC5...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载体材料对固体分散体(SD)成型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载体材料制备SD的成型性与稳定性的一致性,为载体材料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以延胡索乙素(THP)为模型药,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羟丙基甲基纤维素55(HPMC55)、聚乙烯己内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 ®)为载体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THP-SD。对THP-SD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药物存在状态、溶出行为等成型性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并将所制备的THP-SD置于40℃的环境下,定期测定THP-SD的药物含量、相对结晶度、溶出行为等性质的变化情况。 结果:对THP-SD中药物存在状态、溶出行为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以Soluplus ®为载体制备的THP-SD成型性最佳;对THP-SD的药物含量、相对结晶度、溶出行为等性质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以HPMC55为载体制备的THP-SD稳定性最佳。载体材料对THP-SD的成型性与稳定性的影响不一致。 结论:在进行SD载体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以SD的初始理化性质、溶出行为等为依据,还需综合考虑SD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基因重组方法构建pCMV-Myc-PIASxβ质粒,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并进行检测。方法:用SalⅠ和NotⅠ将PIASxβ片段从pGADT7载体中酶切后,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定向插入pCMV-Myc载体中。获得正确重组质粒后,瞬转CHO细胞系,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yc-PIASxβ重组融合蛋白表达。结果:经过酶切,片段回收,连接转化,获得重组质粒。重组pCMV-Myc-PIASxβ克隆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其正确性。EcoRⅠ酶切鉴定,pCMV-Myc-PIASxβ为一条大小5 641 bp的条带;XbaⅠ酶切鉴定,pCMV-Myc-PIASXβ为2条大小分别为3 291和2 349 bp 的条带,符合预计大小。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在相对分子质量68 000处(PIASxβ融合蛋白)有特异的蛋白表达条带,与重组质粒相符。结论:成功构建了pCMV-Myc-PIASxβ重组质粒,为深入研究PIAS家族的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