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眼科学 | 69篇 |
药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HLA-DRB_1基因配型与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HL A基因配型在减少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对 91例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 ,术后双盲法进行供受体 HL A - DRB1 基因分型和临床观察 ,随访 12~ 2 6 mo,对其基因配型情况和术后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患者中 6 1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 16例供受体有 1个基因位点相符 ,在这些配型良好的病例中 ,5例 (31.2 4% )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但随访期间无植片混浊 ;45例配型不好的患者中 ,术后 2 3例 (5 1.11% )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其中 5例发生了植片混浊。结论 HL A- DRB1基因配型未能显著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xcimer 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目前治疗近视手术的新术式,它既减轻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术眼严重疼痛症状,也降低了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同时也无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及层间相关的并发症,尤其适于角膜薄、近视度数高、瞳孔大等不适于行LASIK的患者。但是,随着该手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症也逐渐受到眼科界的重视。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开展并施行LASEK手术178例(347只眼),术后出现严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3例(5只眼)。 相似文献
13.
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应用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虹膜跟踪技术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共39例(74眼).方法 按术前等值球镜度数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Ⅰ组,8眼)、中度近视组(Ⅱ组,21眼)、高度近视组(Ⅲ组,23眼)和超高度近视组(Ⅳ组,22眼),将四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四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期屈光度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1.2者,Ⅰ组为87.5%;Ⅱ组为90.5%;Ⅲ组为73.9%;Ⅳ组为63.6%.达到超视力(2.0)者四组分别为25.0%、23.8%、8.7%和0.0%.其中有34.3%的眼术后BSCVA较术前提高1~3行,2眼术前BSCVA从1.2降到1.0,无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者.术后达到超视力者11眼(占14.8%).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加幅度较普通LASIK显著减小,尤以Ⅰ组和Ⅱ组显著.彗差矫正优于球差.结 论Zyoptix虹膜跟踪技术及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初步疗效对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评价新鲜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翼状胬肉患者42例48眼。分为羊膜移植组及角膜缘移植组,每组24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后随访12~19个月,观察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 羊膜移植组6眼(26%)复发,角膜缘移植组3例(13.6%)复发。在初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20%)、2眼(14%)复发;在复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37%)、1眼(12.5%)复发。结论 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羊膜移植与角膜缘移植在治疗初发性胬肉中疗效相当;角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胬肉疗效优于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评价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方法随机选择2010-09/2011-03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及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诊断明确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0例2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应用50g/L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对照组8例应用50g/L进口那他霉素滴眼液。开始应用剂量,每30min滴眼1次共3d;如有效,则调整为每小时1次共2d;每2h1次共5d;每3h1次共2wk,疗程21~30d,两组均联合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治疗7d若患眼体征恶化或不见好转者,更换抗真菌药物或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分别在用药后3,5,7d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8.3%,对照组有效率75%,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相似文献
18.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不适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各种不适感,并分析其原因。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5月期间,对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手术的78例白内障患者(105眼)进行临床随访,排除有手术并发症的病例。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复诊,常规术后检查,并重点记录患者的不适症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结果26眼在颞上方切口处有异物感;12眼有干涩感,其中10眼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10 s,7眼泪液分泌实验为5~10 mm/5 min;7眼有眩光感,植入人工晶状体均为Acrysof MA60BM;9眼有眼胀感,其中5眼为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经前房侧切口放液和短期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4眼眼压正常,屈光状态为 1.0~ 1.5 D,3眼术后1~3个月后自行好转,1眼配镜后症状消失;9例患者(9眼)术后视近困难比较明显,其中6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在行另眼手术时,设计为双眼单视,症状消失,另3例患者年龄在40~50岁,为高度近视眼患者;6例双眼患者行单眼术后,术眼有视物变蓝的感觉。结论眼异物感多与切口位置有关。某些人工晶状体类型与术后眩光有相关性。屈光状态的改变可导致不适感。双眼白内障患者行单眼术后,术眼容易出现视物变蓝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标准的化学伤后睑球粘连动物模型,观察睑球粘连发生的规律和病理特点。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结膜囊滴入烧伤组;B组:2mol/L氢氧化钠溶液结膜囊滴入烧伤组;C组:2mol/L氢氧化钠浸泡滤纸角结膜贴附烧伤组;D组:2mol/L氢氧化钠浸泡滤纸结膜贴附烧伤组共4组,观察睑球粘连发生效率。另外1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滤纸结膜烧伤方法建立睑球粘连动物模型,观察烧伤后眼表组织的变化规律和病理改变。结果 A、B、c3组模型中9眼均出现角膜穿孔、眼球萎缩。滤纸结膜烧伤17眼中仅1眼出现角膜穿孔。烧伤后4周时8睑球粘连模型中5眼为中度,3眼为重度。烧伤后1周成纤维细胞量、炎性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细胞与第2、3、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3、4周大量新生胶原纤维量生成,且胶原纤维较粗致密。结论 滤纸结膜烧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睑球粘连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睑球粘连的预防性治疗应在烧伤后第1周内开始。 相似文献
20.
穿透性角膜移植已经不是角膜手术的唯一标准和手段,成分移植的理念带来了手术方式的新突破,由此涌现出的深板层移植、内皮移植等显著降低了术后的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提高了视觉质量和供体角膜的利用度。飞秒激光的应用将角膜移植手术带入了屈光手术时代。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出现,丰富了医生的治疗手段,使圆锥角膜等角膜疾病大幅度摆脱了对角膜移植手术的依赖。这一系列进步使角膜移植手术进入了精准医疗的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