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明确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眼轴长度在不同设定条件下测量结果的差异,确定术后眼轴测量的方式,为术后发生的白内障进行人工晶状体测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70例(135眼),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行IOL-Master、A超测量眼轴长度。IOL-Master测量方式分别为正常眼(Phakic眼)及人工晶状体眼(Pseudophakic PMMA)模式;A超测量方式分别为正常眼及特殊眼模式,其中正常眼晶状体声速设为1641m·s-1,特殊眼晶状体声速设为1555m·s-1。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超测量眼轴长度为(27.81±0.22)mm,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为(28.02±0.22)mm。术后,A超在正常眼模式下测量眼轴长度为(27.82±0.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特殊眼模式下为(26.40±0.21)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IOL-Master在Phakic模式下测量眼轴长度为(28.01±0.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PseudophakicPMMA模式下为(28.12±0.2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长度随测量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但术前及术后均采用A超正常眼模式或IOL-Master正常眼模式测量则眼轴变化较小,且后者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形态及眼压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于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行双凹型可折叠单片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的30例(52眼)患者,均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角膜中央厚度,中央前房深度,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4个方向房角角度,ICL中央厚度,ICL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距离,晶状体中央厚度以及眼压等多个指标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及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0.50±0.06)mm、(0.51±0.05)mm,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3.27±0.24)mm、(2.38±0.38)mm,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方向房角度数分别为:12点钟位(38.69°±12.17.、25.24°±7.10°)、3点钟位(39.49°±10.60°、22.36°±5.11°)、6点钟位(39.11°±9.02°、23.32°±5.26°)、9点钟位(41.32°±11.02°、23.38°±6.22°),术前及术后4个方向房角角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中央厚度分别为(3.47±0.24)mm、(3.59±0.21)mm,眼压分别为(16.74±2.37)mmHg(1 kPa=7.5 mmHg)、(16.78±3.56)mmHg,二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L中央平均厚度为(0.21±0.05)mm,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平均距离为(0.54±0.28)mm.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具有矫正效果好、预测性好、可逆性等优点,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欧堡全景200与当前常规的眼科检查方法在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中的异同。方法:连续检查患有不同程度近视眼患者35例(60眼)。在不告知其他额外的临床信息的基础上,对比采用3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分别为未散瞳直接眼底镜检查、拍摄欧堡全景200眼底照相、散瞳后行三面镜检查,进行眼底病变诊断分析对比。欧堡全景200的图像均在未散瞳的情况下获得。结果:欧堡全景200筛查出近视眼眼底改变所用的平均时间为56s。欧堡全景200、未散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散瞳后三面镜检查、筛查出近视眼眼底改变都为48例,其中检出近视弧、豹纹状眼底、后葡萄肿、Fuchs斑、黄斑部出血、RPE和脉络膜萎缩等近视眼眼底改变结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筛查周边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眼底改变中,欧堡全景200与未散瞳下直接眼底镜检查获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欧堡全景200与散瞳后三面镜检查获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欧堡全景200检查是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的可靠方法,具有与临床散瞳检查相近的检出率,并且与普通眼底照相机相比,欧堡全景200检查未散瞳下一次即可显示眼底200°范围,且检查时间明显缩短。与非散瞳检查相比,欧堡全景200检查对于筛查近视眼眼底改变,尤其是周边视网膜病变明显具有更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与IOL-Master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差异,为更准确地计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PCIOL)也称为可植入的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的直径提供客观依据(以下简称ICL),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植入ICL术后1mo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2例(60眼)和正视对照组人群28例(48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要求排除任何眼科手术史。应用UBM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睫状沟直径;应用IOL-Master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横径即水平白到白的距离(whitetowhite,W-W),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ICL后1mo患者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3,1.988;P<0.05);健康人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与IOL-Maste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L术后患者与健康眼的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IOL-Master测得的W-W值比较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BM可以作为测量人眼睫状沟直径的工具;应用IOL-Master眼外测得W-W值与UBM测得的睫状沟直径值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倾向于应用UBM测得的值;人眼是存在解剖变异的,这些变异会增加ICL植入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滋养细胞在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复层化中的作用,并研究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方法:在Transwell气液界面培养系统中,分别采用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以及无滋养层培养法等4种方法进行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重建。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为3-4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达5-7层;而无滋养层培养法中,复层化仅为2-3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构建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和基底细胞上层表达祖细胞标记p63和角蛋白19,角膜上皮全层均表达分化标记involucrin。结论: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为构建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6.
细菌伴侣蛋白Skp诱导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明大肠杆菌伴侣蛋白Skp诱导单核细胞和分叶核白细胞产生趋化运动.方法:分离提纯Skp,通过分子量测定和氨基端的氨基酸测序予以证实.体外趋化实验分析其对白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Skp对单核细胞和分叶核白细胞具有趋化活性.结论:Skp是一种细菌源性的趋化因子. 相似文献
47.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视细胞损伤性疾病,具有基因型和表型异质性。目前已鉴定的RP致病基因达到103个,其中有一类基因(PRPF3、PRPF4、PRPF6、PRPF8、PRPF31、SNRNP200、RP9和DHX38)与前体mRNA剪接相关,该类基因全身广泛表达,但其突变后引起RP这种组织特异性表型疾病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汇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前体mRNA的剪接过程、前体mRNA剪接因子在剪接过程中的作用及前体mRNA剪接因子导致RP的疾病模型,并探讨前体mRNA剪接因子突变导致RP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8.
环氧合酶-2在bFGF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um cell,HLEC)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后发性白内障(PCO)形成中的意义。方法细胞传代培养,取第三代细胞用于实验。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刺激6小时后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对照组相比较,以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bFGF刺激下,不同时间点(1h、3h、6h、12h、24h)COX-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检测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实验组的细胞COX-2mRNA和蛋白表达均为阳性。且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延长COX-2表达逐渐增加,6h达最高峰;正常对照组表达弱或无表达。结论bFGF可以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并诱导环氧合酶-2的表达,提示COX-2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COX-2可能参与PCO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