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确切。临床辨治中风后抑郁多责之于肝,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治疗多从肝论治,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在梳理古代中医文献与现代医学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益气温阳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为临床辨治中风后抑郁打开思路,提供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72.
自春秋战国始,“圣人”逐渐成为中华核心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有着独特的政治意义、文化功用。文章运用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方法界定辨析《黄帝内经》中“圣人”概念的内涵,试梳理“圣人”的含义与职能在巫史时期至诸子百家时期的繁衍脉络。通观“圣人”一词的阐释在古典医学文献中的特殊性,可见《黄帝内经》医学圣人观内涵深刻,圣人既是身心健康与养生实践的绝对标准,又是医学道德伦理观念下完美人格的寄托。同时,圣人作为医道文化的缔造者,体现出了医道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相似文献   
73.
从操作方法、作用部位、多种方法配合治疗等方面,对2005~2011年的针灸治疗亚健康状态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74.
由于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和不规则的生活方式,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高血压病的病因迄今尚未查明,各种假说甚嚣尘上,但是其在发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衍变为此病的"亚健康"状态。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进行剖析,明确病因病机,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的阻止其向疾病转变。  相似文献   
75.
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高危因素、预防与调治等方面对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当前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措施存在偏差,中医药认识及防治亚健康状态研究力度不够。主张应开展大样本、规范化亚健康状态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同时切实加强以体质、证候为主的亚健康状态基础研究。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76.
目的鉴定重组pcDNA3.1-TGFβ1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为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基因转染创造条件.方法利用脂质体Fugene 6将TGFβ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NIH3T3细胞,RT-PCR、ELISA检测hTGFβ1基因的表达,并利用CCL/64细胞株鉴定重组hTGFβ1的生物学活性. 结果质粒转染3T3细胞后,hTGFβ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且分泌表达的hTGFβ1能明显抑制CCL/64细胞的生长结论重组载体在3T3细胞中能表达具有一定生物学活性的hTGFβ1。  相似文献   
77.
本文概述了目前细胞因子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以及基因工程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软骨组织工程与基因工程的有机结合,必将推动软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8.
厘定了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类,探讨了亚健康体质的形成因素,重点讨论了先天、性别、年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亚健康体质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体质调节对亚健康调摄的意义。  相似文献   
79.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健康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高值血压约40%~50%可发展为高血压疾病,依据传统治未病思想,从谨守病机、调摄情志、平衡饮食、顺应四时等方面,提出了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健康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80.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