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7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39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18q21在人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杂合性缺失(LOH)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8q21上的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作为目的 片段,选择接近18号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点RP11-621L6作为参照位点,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提取、纯化相应位点的DNA,用切口平移法分别标记生物素和地高辛后制成双色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0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慢性胰腺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18q21 LOH情况,并收集、整理相应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胰腺导管腺癌中在RP11-729G3位点有25例(83.3%)有LOH,在RP11-850A17位点26例(86.6%)有LOH,其中25例在RP11-729G3和fuP11-850A17两个位点均有LOH,1例仅在RP11-850A17位点有LOH.10例慢性胰腺炎中均未发现18q21 LOH.经统计学分析发现,18q21 LOH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导管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P11-729G3和RP11-850A17两个位点LOH有高度相关性(Phj系数=0.877),但和临床病理各因素间未发现明显相关.结论 18q21 LOH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属于高频事件,并且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的LOH有高度相关性,可能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中18q21LOH也能作为较特异的标记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周炜 《吉林中医药》1998,18(2):27-27,47
顿咳汤合止痉散治疗小儿百日咳37例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222004)周炜【关键词】顿咳汤止痉散百日咳小儿顿咳即现代医学之百日咳、百日咳综合征,乃5岁以下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因其病程长,常规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往往不能迅速取效,而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笔...  相似文献   
13.
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炜  王丽平 《中国针灸》2005,25(11):757-759
目的:探讨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针刺组穴配方.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腹针组及体针组各30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腹针组患者痉挛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体针组患者痉挛也有改善,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腹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用嵌入式工控机作为主机系统设计检测心电、脉率、血压、呼吸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的多参数监护仪的方法。仪器采用10.4″TFT彩色显示屏,心电、血氧、血压、呼吸、体温等参数的测量均选用嵌入式单片机模块化设计。这种设计方案有参数组合方便,设计灵活,仪器性能可靠和易于维护等特点。目前,此监护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产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新生儿脑损伤的治愈率和其生存后的生活质量,仍然是儿科医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早期诊断和及时适宜地治疗脑损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为此,我们对住院的新生儿窒息病人常规进行头颅B超检查,并做CT对照,以求在边远基层地区获得最佳诊疗手段,及时施治有效的医疗措施,减轻脑损伤程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6年10月~2001年6月住院的新生儿窒息病人80例。入院日龄最小5m in,最大3d,平均(0.45熏2.04)h;80例中男47例,女33例;重度窒息56例,轻度窒息24例;早产儿2例,足…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将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针刺患者的病灶侧或非病灶侧头皮运动区,并用上田敏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对针刺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但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说明针刺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头皮运动区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效应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DSCTA、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估DSCTA诊断冠脉狭窄的效能、狭窄程度准确率;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评估DSCTA诊断斑块性质的效能。结果①DS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97.78%、准确率96.67、阳性预测值94.17%、阴性预测值97.62%;②DSCTA准确诊断无狭窄冠脉节段1147段、准确率97.62%,DSCTA准确诊断轻度冠脉狭窄节段124段、准确率84.93%(124/146),准确诊断中度冠脉狭窄节段106段、准确率84.80%(106/125),准确诊断重度冠脉狭窄节段163段、准确率93.14%(163/175);③IVUS共检测出394个粥样硬化斑块,DSCTA准确诊断软斑块105个、准确率82.68%(105/127),DSCTA准确诊断纤维型斑块126个、准确率89.36%(126/141),DSCTA准确诊断钙化斑块31个、准确率81.58%(31/38),DSCTA准确诊断混合斑块74个、准确率84.09%(74/88)。结论 DSCTA安全无创,在冠心病的诊断、狭窄程度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间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各46例,分别定义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资料46例,定义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免疫增强比浊法对三组Hcy和CRP水平进行测定,对比测定结果和检测结果阳性例数。结果研究2组和研究1组的Hcy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研究2组Hcy水平高于研究1组,差异显著(P0.05),而研究1组CRP水平高于研究2组,差异显著(P0.05)。两个研究组的Hcy和CRP水平检测阳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研究2组Hcy水平阳性例数多于研究1组,差异显著(P0.05),而研究1组CRP水平阳性例数多于研究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Hcy和CRP水平会呈现异常升高状态,对两项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 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 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伴癌患者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与非伴癌患者的胃HGIN组织全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间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的21例患者的标本,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均为HGIN。21例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理示10例为HGIN,11例为HGIN伴部分癌变。采用4×44K人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用非配对t检验和Benjamini-Hochberg假发现率(FDR)校正筛选差异基因,采用GeneSpring GX 12.6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 伴癌HGIN与非伴癌HGIN组织的全基因表达谱比较,共有差异基因470个(P<0.05,倍数变化>2),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8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290个。上调基因GO富集主要与三酰甘油合成、甘油酯合成、中性脂质合成、甘油醚代谢、有机醚代谢及甘油酯类代谢有关。结论 脂质代谢改变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