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亚健康人微循环紊乱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亚健康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人体微循环紊乱在亚健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WX-9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100例临床诊断为亚健康人(亚健康组)的足甲襞微循环,并与100名健康人(健康组)对照。亚健康组男50例,女50例,平均年龄38.54±15.67岁;健康组平均年龄37.37±14.83岁.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三方面17项指标。结果亚健康组与健康组比较,前者微血管清晰度降低,管襻数减少,输入枝及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变小,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有渗出和出血。结论亚健康人外周微循环有明显紊乱,表明微循环紊乱在亚健康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双黄连粉针致腹泻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慧敏 《医药导报》2001,20(10):665-665
1995年 1月~ 1996年 1月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 396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时引起腹泻 12例 ,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396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入院时均无腹泻 ,入院后给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 ,批号 :9410 2 8) 6 0mg·kg 1 ·d 1 ,静脉滴注 ,用药后 12例( 3 .0 3% )出现不同程度腹泻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5d~ 2岁。12例均为应用双黄连 2~ 3d后出现腹泻症状 ,黄绿色稀水便 (与双黄连稀释后颜色相近 )含有奶瓣 ,5~ 8次·d 1 ,量中等无脓血、呕吐。口服助消化药无效 ,停用双黄连粉针后…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应用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联合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单药组单纯给予瑞格列奈治疗,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情况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MODD)、血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单药组、联合组FPG、2 hPG、HbA)(1c)、MDA均升高,SOD均降低(P<0.01);治疗后2组FPG、2 hPG、HbA_(1c)、MDA、MAGE、MODD均较治疗前降低,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MDA、MAGE、MODD、HbA_(1c)下降及SOD升高较单药组更明显(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可减少血糖波动,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54.
我县自1985年起创建爱婴县。卫生系统全体医务人员围绕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这一主题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解我县母乳喂养情况及其影响因五,特做此次调查,从而提出必要的干预措施,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丰。l资料和方法1.1调查对象城关镇12个居委会,县直32个?..  相似文献   
55.
POEMS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临床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olyeuropathy)、脏器肿大(organpomegaly)、内分泌障碍(endocrinopathy)、M蛋白血症(M-protein)和皮肤病变(skin change)为特征。又称Crow综合征、Crow Fukase综合征、PEP综合征、Takatsuki综合征、Shimpo综合征、Nakanishi综合征,1980年Bardwish取本病的五大临床特征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为POEMS综合征^[1]。我国自1987年开始陆续报道,近年病例日渐增多,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血液和皮肤科等各专业领域,常易误诊。现将近年来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检测高压电对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肤微循环灌流量(SMH)的影响并探讨TNF-α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及乌司他丁(UTI)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4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48只,每组再分为6个时相组,每时相组8只。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对照组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用ELISA法检测三组伤前15 m in及伤后5 m in、1 h、2 h、4 h、8 h大鼠血清TNF-α变化,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检测以上各时相胸部SMH。结果①TNF-α变化:组内比较,电伤组和治疗组TNF-α在伤后5 m in上升,持续至伤后8 h,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伤后8 h达最高值,分别为(54.71±4.82)、(24.26±3.17)pg/m l;组间比较,治疗组TNF-α在伤后5 m in较电伤组无明显变化,从伤后18 h,治疗组TNF-α均低于电伤组,高于对照组。②SMH变化:组内比较,电伤组和治疗组SMH在伤后5 m in开始下降,持续到伤后8 h,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以伤后5 m in最低值,分别是(1.01±0.05)V、(1.12±0.11)V;组间比较,治疗组SMH在伤后5 m in8 h,SMH均高于电伤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压电可引起大鼠血清TNF-α升高及SMH下降,而UTI能抑制伤后血清TNF-α升高和SMH下降。TNF-α在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有氧运动对习惯久坐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体育干预性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湖北民族大学在校生69名,分成运动A组、运动B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人(男生12名,女生11名)。运动组进行12周有氧运动干预,其中A组每周运动1~2次,B组每周运动≥3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系统性的体育运动。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经皮氧分压(TcpO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内皮素-1(ET-1)进行测试。  结果  试验后,微血管反应性呈现出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P=0.00),其中运动B组大于对照组及运动A组(P<0.01),运动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氧分压不具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53);NO(F=6.32),NOS(F=7.91)具有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其中运动B组大于对照组及运动A组(P<0.01),运动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氧运动影响身体微血管反应及内源性NO水平,持续12周、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能通过促进内源性NO的生成提高久坐大学生微血管反应性,但每周1~2次的有氧运动对微血管反应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8.
59.
慢性肾功能下全,对中枢神经系统常产生有害影响,使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发生变化。采用脑电图和脑电地型图可予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程度,可提示尿毒症脑病的早期诊断;同时,也可判断病情转归,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我院从91年4月至92年4月以末,收治的5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脑电图及脑电地型图(BEAM)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2例,女36例,年龄14~68岁,病人神经精神症状: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者34例;嗜  相似文献   
60.
大籽獐牙菜中大籽獐牙菜甙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慧敏  刘永漋 《药学学报》1990,25(2):123-126
本文报道从大籽獐牙菜Swertia macrosperma C.B.Clark的全草中分离得到的另外四个化合物Ⅰ~Ⅳ。经光谱及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Ⅰ是一种咖啡酸双糖酯类化合物,其结构为反式咖啡酸-1-O-芦丁糖酯(trans caffeic acid-1-O-rutinose ester),系首次从天然界得到的一种新化合物,命名为大籽獐牙菜甙(swertiamacroside);化合物Ⅱ~Ⅳ为已知的(口山)酮衍生物,分别鉴定为芒果甙(mangiferin,Ⅱ),bellidifodin(Ⅲ)及bellidif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