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8篇 |
免费 | 262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3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20篇 |
基础医学 | 174篇 |
口腔科学 | 103篇 |
临床医学 | 571篇 |
内科学 | 425篇 |
皮肤病学 | 78篇 |
神经病学 | 105篇 |
特种医学 | 16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213篇 |
综合类 | 1216篇 |
预防医学 | 640篇 |
眼科学 | 87篇 |
药学 | 67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19篇 |
肿瘤学 | 1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85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249篇 |
2000年 | 239篇 |
1999年 | 200篇 |
1998年 | 178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131篇 |
1991年 | 96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86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32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10篇 |
1965年 | 7篇 |
1960年 | 10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51.
张芑元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5):297-297
1临床资料本文分析了我院近5年来内科收治的13例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8~54岁。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有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痛,有局部压痛、血尿淀粉酶增高。B超及CT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有2例作ERCP检查、l例作SPECT检查并确定病因,尼附表。附表13例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因分析2结果13例胰腺炎急性发作次数为3~7次,每年发作均在1次以上。有8例经B超检查发现胆道结石。胆囊多发细小结石5例,胆囊泥沙样结石2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其中6例胆囊结石作胆囊切除术后随访1年未再发作胰腺炎。有1例经ERCP检查见…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构建重组人IL-2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效率。方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将人IL一2cDNA亚克隆于pKK223-3表达载体,构建成pKK223-3-IL-2重组表达质粒,转化JM105受体菌后得到工程菌,命名为JM105/PKK223-3-IL-2。结果凝胶电泳和核酸杂交证实,人IL一2cDNA已成功地插入到pKK223-3质位的EcoRI-HindIII位点。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昔(IPTG)诱导下,工程菌中重组人IL-2表达效率为26%;诱导8h,IL-2的产量达峰值;用含TritonX100的缓冲液反复洗涤,获得纯度很高的包含体。结论人IL-2cDNA在tac启动子控制不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地表达人IL-2。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检测癫痫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皮质醇的含量,探讨癫痫的发病机理。方法:抽取不同癫痫患者的脑脊液,用HPLC荧光法测定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放免法测定皮质醇。结果:全面大发作患者的谷氨酸、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γ-氨基丁酸和皮质醇的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的谷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谷氨酸是诱发癫病发作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而γ-氨基丁酸有阻抑中枢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减缓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954.
根据WHO DIAMOND计划,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对1989~ 1996年武汉市区 0~14岁儿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率进行了流行病学双向性前瞻调查。结果表明,其平均年发病率为0.4672/10万/年(男性 0.4526/10 万/年、女性 0.4828/10万/年),按年龄构成际化后的标化率为 0.4798/10万/年(男性0.4621/10万/年、女性O.4988/10万/年);男女性发病率比约为0.94。年度发病率呈现波动,1990和1993年最低(0.2492/10万),1995年最高(0.8721/10万)。两个来源共同登记的确定水平为90.90%,预计年发病率为 0.4983/10万(95%CI=0.4441/10万~0.5526/10 万)。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武汉市儿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955.
956.
拔T管后致胆漏的护理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胆总管手术放置T管引流的病人,在常规拔管后,有9例病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胆漏,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已痊愈。本文回顾分析9例发生胆漏的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护理对策。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最高6 7岁,最小32岁,平均5 8 89岁。术前诊断胆石症5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肝门部肺瘤1例。有5例病人术前合并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合并症在2种以上者2例。手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6例,单纯胆总管探查2例,肝门肿瘤切除胆总管肝管吻合1例。2 原因分析2 1 T管放置不当或拔T管时间掌握不当 虽然放置T管…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研究用神经网络(NN)分析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以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用BP网作为拟合模型,网络的结构为22-6-1,分析糖尿病各种可能危险因素的平均影响值(MIV),按MIV值的绝对值大小排出因子顺位,并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相比较,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因子间的联合作用。结果 NN多因素分析,糖尿病危险因子顺位为脉搏、糖尿病家族史、居住年限、肾病史、腰臀比、性别、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收入、饮酒、年龄、舒张压、文化程度、体重指数、其他病史、职业性体力活动、吸烟、职业、脑血管病史、肝病史;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7个变量入选最终模型,因子顺位为脉搏、糖尿病家族史、肾病史、腰臀比、高血压病史、职业性体力活动及年龄;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二者的差别可由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一部分。结论 NN完全能够胜任疾病危险因素的分析任务,可拟合出比传统模型更复杂的变量间关系。 相似文献
958.
目的观察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及感染方式与临床治愈率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认识水平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患者共170例,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的定量检测试验,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有70例为大三阳患者,其HBsAg、HBeAg和抗HBc同时为阳性结果,而有47例患者则属于小三阳,其中有33例患者的表面抗原阳性;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感染方式为急性、慢性或垂直感染,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三阳和小三阳的患者主要集中为慢性或垂直感染,急性感染中HBV-DNA含量>5.0×103的比率明显高于含量>5.0×103的比例,慢性垂直感染患者其体内的HBV-DNA有76.6%患者含量>5.0×103,急性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明显要高于慢性/垂直感染患者;而HBV-DNA含量<5.0×103的患者的治愈率也远远高于HBV-DNA含量<5.0×103患者。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及感染方式与临床治愈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9.
目的: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对新疆地区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哈族人群的指长比进行分析,并探讨哈萨克族指长比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新疆昌吉地区50名通过冠脉造影证实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哈萨克族人群,同时选择50例排除冠心病的哈萨克族健康人群,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测量左右双手第2~5指长度,并对指长比进行分析。结果:新疆昌吉地区哈萨克族人群指长比均呈现2D:3D〈2D:4D〈:3D:4D〈2D:5D〈:4D:5D〈:3D:5D的趋势,冠心病组左手2D:4D及3D:4D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左手2D:4D和3D:4D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冠心病早期筛查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60.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8-烷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3a3h)和8-苯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5a3h)和8-苯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类化合物(5a5j),并评价其抗惊厥活性.[方法]以4-氨基-[1,2,4]-三唑为起始原料,在160℃条件下与苯甲酰乙酸乙酯熔融环合,而后经过氯代、烷基化等反应合成一系列三唑并[4,3-b]哒嗪类衍生物.应用最大电惊厥实验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惊厥活性.[结果]合成了1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均经IR,1 H-NMR和MS方法确证.部分所合成化合物在100mg/kg时表现出一定的抗惊厥活性,其中化合物3c(8-正丁氧基-6-苯基-[1,2,4]三唑并[4,3-b]哒嗪)的抗惊厥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