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耳鼻咽喉   25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2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23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张科卫  吴皓  崔小兵 《中成药》2011,33(8):1347-1350
目的 建立毛细管柱GC法同时测定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中的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亚油酸的方法.方法 使小半夏汤中的有机酸类成分甲酯化,毛细管柱GC法测定其含量.采用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2.65μm);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柱温程序升温,100℃保持3min,然后以5℃/min升温至220℃,保持5min,最后以10℃/min升温至28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90℃;载气氮气;体积流量1.0 mL/min.水杨酸甲酯为内标,内标法定量.结果 小半夏汤中的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亚油酸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6%( RSD为1.17%),99.93% (RSD=1.69%),100.63%(RSD为1.51%),99.91%(RSD为1.18%);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2.0%.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测定小半夏汤中有机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12.
为探索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的机制,该研究采用掌叶半夏毒针晶诱导的小鼠腹腔炎症模型,观察姜辣素对小鼠腹腔炎症渗出液中炎症介质PGE2的影响;采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以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为指标,研究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的致炎作用;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刺激后巨噬细胞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培养模型,考察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姜辣素可以显著抑制掌叶半夏毒针晶所致的小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的生成;姜辣素可以显著抑制掌叶半夏毒针晶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扫描电镜显示,姜辣素可以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吞噬掌叶半夏毒针晶及细胞膜破损,并能显著抑制掌叶半夏毒针晶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迁移。姜辣素拮抗掌叶半夏毒针晶刺激性毒性的机制可能是抑制了包括巨噬细胞激活、炎症因子释放、中性粒细胞迁移聚集的致炎毒性。  相似文献   
813.
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iateroata(Thunb.)Breit的块茎,有毒。自古以来,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被列为有毒中药。现代研究表明,半夏毒性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刺激性,若炮制不当或服用生品会对其所接触的嘴唇、咽喉、口腔、胃肠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导致口舌肿胀、咽喉刺痛甚至失音、呕吐、腹泻等。  相似文献   
81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海螵蛸中12种核苷、18种氨基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FLC-MS/MS),采用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采用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对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2种核苷、18种氨基酸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均良好,RSDs<3.24%,加样回收率在95.14%~103.84%,RSDs在0.93%~3.82%。18个批次海螵蛸中核苷总量为82.38~565.65μg·g-1,氨基酸总量为1 233.12~9 913.49μg·g-1。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产地海螵蛸主成分包含9种氨基酸和7种核苷,并且具有地域性特征。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速、高效,可同时完成对海螵蛸中12种核苷、18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15.
目的 探讨实时解剖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论授课的效果。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实验组(22人),口腔医学“五+三”年制学生为对照组(35人)。两组教学皆为2学时,由同一教师在同一天授课。其中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实时尸体解剖演示,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结合多媒体素材展示。课后两组学生均填写教学质量问卷并接受随堂理论考试;应用SPSS 19.0对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其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但考试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5.143±8.268),明显优于实验组学生的(64.545±1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5,P=0.000)。 结论 结合现场实时解剖的授课形式对于短期考核效果影响不明显,可能因两组不同专业学生的短期学习理解和吸收能力差异所致,但与两组学生大学入学成绩差距相符合。这种授课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其未来专业选择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能在后续的长期教学效果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16.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规培医生及低年资住院医生为研究对象,由主讲教师在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中制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标识,通过实训授课方式应用在学生中,主讲教师分别对鼻部、咽喉头颈、耳部三个亚专业在多点触控虚拟解剖台中进行讲解。该教学方法因其形象生动的三维立体感激发了课堂学习兴趣,其教学相长的特性有利于医学教育师资的培养,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也突破传统解剖耗材的供应瓶颈,对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态度的转变也有一定帮助。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能有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增加医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在医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17.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中凋亡相关基因诱捕受体1(decoyreceptor 1,DcR1),诱捕受体2(DcR2),死亡受体4(deathreceptor 4, DR4),死亡受体5(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12例颈静脉球体瘤中四个凋亡相关基因DcR1、DcR2、DR4、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期收集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耳大神经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2例颈静脉球体瘤均存在甲基化,DcR1、DcR2、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甲基化比率为DcR1 36.4%、DcR2 41.7%、DR4 75.0%、DR5 33.3%;正常对照中均无甲基化。且甲基化水平较高(MI>0.50)的患者较甲基化水平低(MI≤0.05)的患者发病年龄早(P=0.0189)。结论DcR1、DcR2、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甲基化,且与肿瘤的发生相关,甲基化水平高提示患者发病早,疾病较为严重。DNA甲基化是可逆转过程,可能成为今后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818.
原发于面神经的肿瘤较罕见, 主要包括面神经鞘瘤、面神经纤维瘤和面神经血管瘤三类。面神经瘤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在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实际, 经过多次研讨建立了本共识。本共识系统阐述了面神经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和主要临床表现, 建立了面神经瘤的诊断标准, 阐明了面神经瘤的解剖分类以及主要鉴别诊断。同时, 本共识明确了面神经瘤常见治疗方式的应用原则, 制定了面神经瘤诊治的简明流程。  相似文献   
819.
目的 探寻1个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家系的致病原因。方法 收集该家系临床资料,采集静脉血后抽提DNA,通过Sanger测序对三大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全序列进行筛查以排除致病突变,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对目前所有已知耳聋基因进行检测并寻找该患者的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变异进行验证。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听力表型为中度听力障碍,其姐姐为中重度听力障碍,其父母听力正常,对先证者进行三大耳聋基因筛查未见可疑致病突变,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OTOGL基因截短类型的复合杂合突变是该家系高度可能的致病原因,先证者及其姐姐均携带OTOGL基因c.2833C>T(p.Arg945*)/c.6467C>A(p.Ser2156*)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2833C>T(p.Arg945*)与c.6467C>A(p.Ser2...  相似文献   
820.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切除儿童中耳胆脂瘤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为该类疾病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处理的20例中耳胆脂瘤患儿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岁,平均年龄为(7±0.5)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均在中耳范围内,手术方案为耳内镜经耳道径路中耳切除胆脂瘤,对于听骨链破坏者同期行人工听骨链重建。分析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结合病史、耳内镜检查、术前CT及术中发现,20例患者中18例(90%)为先天性胆脂瘤,其中Potsic II期3例,Potsic III期15例。;2例(10%)为后天继发性局限性中耳胆脂瘤,病变主要位于上鼓室。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均干耳。19例(95%)患者无复发。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34±8)个月,1例(5%)III期先天性胆脂瘤复发,再次行耳内镜经耳道径路手术,随访26个月未见复发。术前患者平均气导听阈(37.3±9.3)dB,术后平均气导听阈(29.8±6.3)dB,术后听力明显改善(P<0.05)。结论 儿童中耳胆脂瘤以先天性胆脂瘤常见。对于术前评估为局限性的中耳胆脂瘤患儿(Potsic分期I-III期),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可提供清晰广角视野,在少量骨质切除的情况下,能更加微创地处理胆脂瘤并进行听骨链重建,病变残留复发率少,手术效果佳,是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