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患儿行临床分析,探讨儿童NS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可行方案。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且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颅内静脉血栓患儿,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患儿进入分析,均为男性,年龄5岁4个月至11岁4个月,出现颅内静脉血栓时间距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病时间为1个月至7年余。4例颅内静脉血栓发病时均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查体均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例在颅内静脉血栓发病期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升高,抗凝血酶Ⅲ(AT-Ⅲ)下降;确诊后D-二聚体、FDP较前继续升高; 4例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明显升高。4例出现颅内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当日或次日均行头颅MRI增强+MRV+MRA检查,3例为左侧乙状静脉窦血栓,1例为脑栓塞。明确颅内静脉血栓诊断后,3例予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和双嘧达莫抗凝治疗;1例脑栓塞患儿予对症和抗凝治疗;4例症状均明显改善。3例出院后6~12个月随访头颅MRI增强+MRV显示颅内异常信号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结论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 颅内静脉血栓易发生于左侧乙状静脉窦。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程中如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时,应及时行头颅MRI相关序列检查,有助于颅内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溶栓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表皮生长因子对肾小球上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霉素作用下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GEC)通透性和细胞骨架变化并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它们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在阿霉素作用GEC24h之前给予和不给予外源性EGF,利用Milllcell—PCF Inserts检测牛血清白蛋白(BSA)滤过量,同时评价GEC细胞活力。细胞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测定细胞骨架分子F-肌动蛋白(actin)、α-辅肌动蛋白(actinin)的表达。结果阿霉素刺激GEC24h后,BSA滤过量明显增加,而F—actin重排率增加,排列紊乱,部分解聚,胞浆内应力纤维明显减少;α-actinin趋向核周聚集。阿霉素诱导前先给予EGF,则BSA滤过量明显减少,细胞骨架恢复正常组装状态,α—actinin在胞浆内均匀分布。但在EGF之前给予EGF受体(EGFR)抑制剂AG1478或磷脂酶C(PLC)1抑制剂U73122,则EGF对阿霉素诱导下GEC的改善效应减弱,而在无EGF的阿霉素诱导之前应用AG1478或U73122,均未产生改变。结论阿霉素诱导了GEC细胞骨架的重排和破坏.致使上皮通透性增高,而EGF可能通过EGF—EGFR—PLCγ这条信号转导途径阻止了阿霉素对GEC细胞骨架的影响,保护了GEC上皮屏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角膜穿通伤后炎症因子在眼球壁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房水中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角膜穿通伤后眼内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清洁级成年雌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角膜穿通伤后6h、24h、48h、72h组,每组各10只.角膜穿通伤组大鼠制作角膜穿通伤模型,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损伤后各时间点眼球壁组织中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的组织定位;并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损伤后各时间点房水中上述因子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HSP90、IL-10、TNF-α和IL-1β在正常房水和眼球组织中含量较少.HSP90于损伤后6 h在房水中含量达到高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后逐渐减少,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其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视锥和视杆细胞层;TNF-α、IL-1β于损伤后24 h在房水中达到高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之后逐渐减少,主要表达于角膜、睫状体、视网膜;IL-10于损伤后72 h在房水中含量达到高峰,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主要表达于角膜和视网膜.结论 角膜穿通伤后应激反应可促使眼球局部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继发性炎症损伤角膜穿通伤后应早期局部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眼球壁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4.
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经典的PBL教育理念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PBL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生中进行了实施。实践结果显示,网络PBL教学法不仅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而且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口和经鼻胃镜引导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比较。方法:选取某医院所收治的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50例患者,对其分别采用经鼻和经口胃镜引导鼻空肠管置入治疗,对这两种方法的一次置入成功率以及所使用的操作时间、患者进行插管时的舒适度以及愿意接受此治疗方法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经鼻和经口的胃镜置入鼻空肠营养管进行比较,经鼻胃镜导丝的方法成功率更高,其操作时间也是比较短,患者也比较容易进行接受。结论:经鼻胃镜导丝的导引置入方法比经口胃镜引导置入鼻空肠管道的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应在临床医学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无症状脑梗死(SBI)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213例,其中SBI患者77例,非SBI患者136例,检测患者空腹12小时后静脉血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Hcy水平等指标.结果 SBI的患病率为36.2%.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LDL-C及Hcy升高与无症状脑梗死发生存在相关性,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301(1.021 ~3.676;P <0.05)、1.599(1.022~3.886;P<0.01)、1.245 (1.101~2.651;P<0.01)、1.518(1.017~2.573;P <0.05)、1.100(1.032~1.173;P<0.01).结论 Hcy是SB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0岁老年人群检测Hcy,可以识别SBI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病理切片中肾小球自动分类是诊断肾脏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的关键。为解决肾小球分类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完整肾小球分类框架,选用SE-Resnet作为图像分类模型,将原有模块中卷积层改为参数量更小的卷积块,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减少网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分类算法,该算法表现最优,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局灶性节段性硬化、正常肾小球的分类任务中达到了96.93%的准确率,说明该分类算法能够较好地对肾小球病变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递质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高蛋氨酸饮食喂养大鼠制作Hhcy模型(Hhcy组,12只);另选24只大鼠,均分为普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普通饮食喂养;Hhcy组与普食组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比较三组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和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含量以及脑脊液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水迷宫实验中,Hhcy组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比普食组短(P<0.05);Hhcy组海马5-HIAA含量和脑脊液中BDNF含量均较普食组低(P<0.05)。结论Hhcy可致慢性应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加重神经递质及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可能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褪黑激素(MT)对慢性轻度应激性抑郁症(CMSD)大鼠海马区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MT治疗组(A组)、DM模型组(B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C组).A、B组采用慢性轻度应激建立CMSD模型.第7、14和21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智力行为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和脑脊液中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 A组逃避潜伏期较B、C组缩短:第14天为(47.8±23.2)s vs.(56.4±29.4)s、(63.5±23.8)s;第21天为(22.4±13.6)s vs.(37.6±16.9)s、(30.5±13.1) s(P<0.01或P<0.05);A组第21天穿越站台次数较B组减少[(2.2±1.2)次vs.(5.8±2.3)次](P<0.05).A组TNF-α和IL-6蛋白表达含量较B组减少(P<0.05).结论 MT能有效降低TNF-α和IL-6的表达,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