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257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多焦视网膜电图中央反应与中心视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三维地形图中央区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的相关性,探索其评价客观中心视力的可行性。方法:检测了43只视力正常及117只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眼,按年龄分成≥50岁和<50岁两个年龄组,分别行mERG和中心视力测定,取三维地形图中央区域(0~1.43deg)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另随机选择40只眼作回归方程的验证。结果:≥50岁和<50岁年龄组中央振幅密度值(Y)与中心视力 (X)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和0.821(P<0.01),两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523x; Y=18.925x(P<0.01),≥50岁组的回归系数低于<50岁组(t=2.023;P<0.05);实验验证基本符合率分别达70%和65%。结论:mERG三维地形图中央区振幅密度值与中心视力呈正相关性,是评价中心视力的一种有效客观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携带者视网膜眼电图(ERG)的改变,探讨ERG对DMD/BMD携带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2个基因突变类型明确的DMD/BMD家系.用定量PCR法结合系谱分析将家系中女性成员分成肯定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对患者和家系女性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和ERG检测,并用ERG国际测量标准记录结果。结果22名患者中17名出现异常ERG改变;11名肯定携带者中5名出现ERG异常,14名非携带者无ERG改变,两组无重叠。结论ERG是一项对DMD/BMD诊断非常敏感和特异的检查,而ERG对携带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方法 对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9例(12只眼)患者全部进行全身、眼部、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其中3例(4只眼)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 结果 8例10只眼的血管变异位于视网膜后极部,1例2只眼血管变异从后极部延伸至中周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只眼);(2)先天性视网膜小动脉纡曲2例(3只眼);(3)先天 性视网膜静脉纡曲1例(2 只眼) ;(4)先天性视盘及视网膜前血管袢5例(6只眼),其中伴有Val salva动作导致自发性视网膜出血有4例(5只眼)。 结论 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好发于视网膜后极部,变异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并可因Valsalva动作诱发自发性出血。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国产色觉检查D─15色彩排列试验盒和国外PanelD-15试验盒对25例(50眼)正常人,141例(263眼)先天性色觉异常者和眼病病人进行检查,证实国产色觉检查D-15色彩排列试验盒已达到国外PanelD-15试验盒的水平,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经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22例(44眼)老年黄斑变性,均一眼为湿性型,另一眼为干性型,年龄52~70岁,平均61.1岁。在于性型眼中,54.5%(12/22)的眼视力在1.0~1.5,最差视力为0.2,在湿性型眼中,50.0%(11/22)的眼的视力在指数—0.1,最好视力为0.7,经荧光血管造影放大的负片,观察病灶在FAZ中的分布情况,在干性型眼中,72.1%(16/22)的眼FAZ正常,18.2%(4/22)的眼FAZ区散在着高荧光点,9.1%(2/22)的眼占1/2FAZ,在湿性型眼中,59.1%(13/22)占全部FAZ,9.1%(2/22)的眼占3/4 FAZ,31.8%(7/22)的眼占1/4~1/2 FAZ。应用计算机极坐标方法测定病灶面积,湿性组的平均面积为5.048mm~2,干性组为1.034mm~2,经团体t检验,二组病灶的平均面积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比较二组明视ERG b波振幅,湿性组的平均振幅为101.74μv,干性组的为126.35μv,经团体t检验,二组的平均振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湿性型眼的病变面积较大,累及FAZ,视力受严重损害;干性型眼的病灶分散在黄斑部,病灶面积较小,多数FAZ是正常的,视功能损害程度各不相同或可能很小。本文对老年黄斑变性的二种类型的形态特征,视功能的异常性,病变的进展及可能的转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视野检查发现蝶鞍区肿瘤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野检查发现蝶鞍区肿瘤6例分析江福钿文峰吴德正吴乐正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510060)蝶鞍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据报道蝶鞍区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1〕,由于蝶鞍区肿瘤往往会侵害视路,致使患者首先出现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因而患者往往... 相似文献
20.
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临床病理和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黄斑变性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形成可导致患者视力的严重下降.然而,本病的病因及病变性质尚不明确.近几年来对本病的一些临床病理和免疫学研究不仅使我们对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发生、发展及其构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本病的一些临床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而且还提示老年黄斑变性及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发生和/或发展过程中有炎症和免疫因素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膜是一种与弥漫性玻璃膜疣相关的局限性Bruch膜内肉芽组织增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183-18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