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眼科学   150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视觉电生理是测定视网膜功能的客观指标,常规的检查方法是采用白光刺激来记录电反应,其主要反映视网膜的总和反应。黄斑是视觉最敏感部份,主司色觉、明视觉和精细物体的辨别,在人类视觉中占极重要的地位,由于黄斑部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其极易受各种疾病的侵袭,造成视功能严重损害,黄斑病是重要致盲眼病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检出黄斑部的视功能,依据黄斑部存在着三种对不同波长光敏感的视锥细胞(蓝视锥细胞,红视锥细胞和绿视锥细胞)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42.
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出血原因及其眼底改变特征。方法:对32例(33只眼)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格了眼底形态改变的随访观察,其中9例(9只眼)作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所有患眼至少随访3个月以上,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5.2个月。结果:单纯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特征为:①出血灶呈类圆形,大小一般不超过1PD,周围无渗出、水肿;②81.8%的单纯型黄斑出血在出血吸收后于原出血的下方可见新的漆样裂纹形成;③部分患眼ICGA可透过因发现呈弱荧光条索的早期漆样裂纹。④出血吸收后视力均有明显增进,绝大部分患眼的视力可恢复到出血前水平。结论:单纯型高度近高黄斑因的原因是因为新漆样裂纹过程中Bruch膜裂开牵拉其下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绝大部分患眼视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3.
胡总编辑:收到您寄来的三本《国际眼科杂志》,甚有教益。办一本这样的杂志十分不易,可以想象您为之付出的精力与汗水,更为中国眼科医生打开了重要的一扇国际交流窗口。也只有开放改革的今天,您这样饱含勇气、有志之士才能办成这样有风格的杂志。在我们感受中,您圆了多少眼科前辈和渴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大夫的梦。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黄斑明目颗粒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视网膜变性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生后43 d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斑明目颗粒组。黄斑明目颗粒组以黄斑明目颗粒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7 d。于生后50 d,黄斑明目颗粒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MNU 40 mg.kg-1,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中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处理后72 h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黄斑明目颗粒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通过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显示,黄斑明目颗粒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黄斑明目颗粒对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明目胶囊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SD大鼠视网膜变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出生后43d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组。药物组以健脾益气明目胶囊溶解后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纯化水灌胃,bid,连续7d。于生后50d,药物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MNU40mg.kg-1,正常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对照。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中a波及b波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健脾益气明目胶囊可明显抑制ERG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结论:健脾益气明目胶囊对MNU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46.
老年黄斑变性 (AMD)是老年人主要的不可治愈性致盲眼病之一。最新研究表明年龄相关的老年变性疾病与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衰退有关 ,表现为电子传递链 (electrontransportchain ,ETC)酶复合物活性降低 ,组织ATP生成减少和代谢异常〔1,2〕。我们于 1995年 9月至 1997年 3月检测AMD患者部分ETC酶复合物活性 ,分析AMD患者机体氧化磷酸化功能 ,以进一步探讨AMD发病机制中氧化损伤学说。  一、对象与方法   1.选择老年湿性AMD患者 2 0例 ,年龄 6 0~ 76岁 ,平均6 6 1岁 ;干性AMD患者 7例 ,…  相似文献   
147.
第14届亚非眼科大会将于2007年6月20日-25日在临近大西洋的摩洛哥马拉喀什市(Marrakech,Morocco)召开。  相似文献   
148.
老年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近年来老年黄斑变性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有关危险因素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杆细胞易感生学说提出了新的发病机制,新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治疗、局限性黄斑转位术、经瞳孔温热治疗及基因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49.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临床视觉生理学已从对视野的关注逐步扩展到对色觉、光觉,以及视觉电生理等众多领域的检测和研究,构成我国眼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视觉生理学对视功能的评估、探讨和对眼疾患视觉损害的观察、治疗、疗效及发病机制等都有重要关联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在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手术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 用OCT检测19例IMH患者19只眼手术前、后的裂孔直径、孔晕直径、孔缘厚度及裂孔形态变化特征。 结果 OCT定量检测显示,裂孔直径平均由术前(570.95±264.59)μm减少到术后(337.05±335.95) μm,孔晕直 径平均由术前(1043.53±278.80) μm减少到术后(695.00±483.00) μm,孔缘厚 度平均由术前(389.78±60.58) μm减少到术后(298.78±109.80) μm。裂孔闭合、 缩小,孔晕缩小,孔缘厚度减少共17只眼,手术解剖成功率为89%。结论OCT能客观、精确、有效地判断IMH手术的解剖疗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71-1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