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 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   结论   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相似文献   
62.
将基于问题式学习融入眼科学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融入眼科学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改革,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及自学能力方面体现出了明显优势,同时,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PBL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能力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3.
目前,学校开展的接触镜学课程所设置的实践课内容与课时不能满足教学和临床要求。实践中通过优化接触镜学实践操作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时数,并多样化实践课模式,如采用PBL、社区实践课、实践强化课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多种评价模式来增加教师对学生真实水平的了解,从而在教学及评价过程中反馈与调整,使学生实践考试成绩较前届有所提高,并且较好地掌握实践技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带习教师的反馈评分较前届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研究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视频观看对人眼视觉功能和主观视疲劳症状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  26名受试者以随机顺序先后进行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观看前、后均需完成视疲劳主观问卷,并测量双眼视功能参数和脉搏、体温等自主神经反应。  结果  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观看后问卷得分均有增加;外隐斜视者隐斜量减小;视近融合范围增大;瞳孔直径缩小。此外三维立体显示观看后还出现单眼调节反应、微波动增加;单/双眼调节灵敏度提高;脉搏减慢;收缩压升高。裸眼三维立体和平面显示相比,差异仅存在于问卷得分和体温。  结论  观看裸眼三维立体显示可对人眼视觉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与平面显示相比仅在主观症状等部分参数上存在差异。且观看三维立体显示可能对部分调节参数存在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比较白内障患者与正常人用两种方法测量的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值,观察IOL Master和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是否存在差别及其关联程度。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2月期间行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及除屈光不正外没有其他眼部病变的志愿者共89例。分别用IOL Maste和A型超声测量54例(96只眼)白内障患者和35例(70只眼)正常者的前房深度(ACD)和眼轴长度(AL),应用配对t检验对每组两种方法测得的ACD及AL值进行比较,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白内障组和正常者组间两种方法测得的差值是否不同。结果白内障组A型超声和IOL Master测得的ACD值分别是(2.83±0.34)、(3.05±0.39)mm,AL值分别是(23.93±2.46)、(24.27±2.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者组A型超声和IOL Master测得的ACD值分别是(3.16±0.36)、(3.43±0.46)mm,AL值分别是(24.16±1.61)、(24.49±1.6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ACD=0.823(P<0.05)和rAL=0.995(P<0.05)。白内障组和正常者组两种方法测得的ACD差值分别是(0.23±0.23)、(0.28±0.30)mm;AL差值分别是(0.34±0.27)、(0.33±0.15)mm;两组间ACD和AL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3,0.742)。结论不论是白内障组还是正常者组,用IOL Master测得的ACD及AL值均比A型超声测得的相应值高,但是两种方法测得的值高度相关。白内障组和正常者组用两种方法测得的差值相比无差别;在可测到ACD及AL值的情况下,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值均不受晶状体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参照国外视光学教育的基本状况,对我国现有两种视光学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视光学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对视光学本科教育模式的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初诊并经综合治疗的8~13岁弱视儿童62例85只眼的临床资料.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1~0.7,平均0.46±0.17.观察患者经弱视综合治疗后视力、空间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提升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正常22例31只眼(36.5...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高阶像差在屈光性弱视眼与矫正视力正常眼中的分布特征,探讨高阶像差在弱视眼中的作用机制,评价高阶像差在弱视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德国Wave Light公司的Allegro Wave Analyzer像差分析仪对74眼进行像差检查,将检查结果 中的Zernike多项式的像差均方根值(RMS)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矫正视力分成视力正常组和弱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间相比,RMS4、RMS5、RMS6和RM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明显高于视力正常组.两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均以RMS3为主,依次呈递减趋势.彗差和y轴彗差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阶像差增高和弱视形成有关.彗差、尤其是y轴彗差对矫正视力有重要的影响,提示弱视诊断应包括高阶像差的内容.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技术观察弱视视放射的发育状况,从视放射整体功能的角度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对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数据采集,比较弱视组与对照组视放射、弱视组同侧视放射与对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视放射纤维束数量和纤维体素值.结果 弱视组弱视眼侧视放射与对侧视放射FA值、ADC值及纤维束数量、纤维体素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弱视组视放射FA值、纤维体素值降低(P<0.05),弱视组视放射后半部的体素值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放射前半部分体素值没有明显改变.ADC值、纤维束数量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TI及DTT技术发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放射纤维致密性、完整性与方向一致性下降,视放射纤维投射异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育不良,但是并没有发生形态学上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