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成年近视患者在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  选取18~38周岁的成年近视患者50例,双眼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6~10 h。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1 d、7 d、14 d、30 d和90 d测量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 NITBUT)、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nt tear break-up time, FTBUT)、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eight, LTM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级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 OSDI)问卷得分。  结果  44例受试者完成90 d的随访研究。受试者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均有所下降,在戴镜14 d后开始趋于平稳;LTMH持续减少,戴镜90 d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点染评级较戴镜前升高(P<0.05);OSDI得分在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年近视患者短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后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下降,角膜上皮容易出现点染。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屈光盘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机理。 方法:用幼猫视觉发育期单眼和双眼慢性阿托品化的方法塑造上述两种动物模型,成年后摘除外膝体,进行Golgi Cox染色,观察计算背侧外膝体(dorsal latral geniculate ncleus,dLGN)A1层的胞体截面积的树突野的有关参数。 结果:实验动物dLGNA1层的‘class1和chass2细胞胞体的截面积和树突野各参数的改变均为:单眼阿托品化眼所支配的细胞与正常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双眼阿托品化眼与正常眼差异有显著性,单眼阿托品化眼与双眼阿托品化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3-156)  相似文献   
33.
患者,女,10岁,生后2天即发现左眼角膜呈白色,2岁发现左眼内斜视,无眼红、眼痛及分泌物增多,此后病情无变化,未就医,于2006年7月1日至我院眼科就诊.患者为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史无特殊,孕2周时母亲有感冒史,父母及弟弟均体健.家族无类似病史.查体:33cm角膜映光+30°(图1),眼球运动正常,右眼视力1.2,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无异常;左眼视力:光感可疑,眼球大小与右眼相当,结膜无充血,角膜弥散性全层混浊,无水肿及局部膨出,中央约6.4×7.1mm混浊区未见明显血管,周围混浊区大量血管南巩膜长入,呈放射状,角膜与巩膜分界不清,透过中央混浊区隐约可见瞳孔圆形,直径约3mm,其它结构看不清(图2).  相似文献   
34.
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非视网膜母细胞瘤(NRb)与视网膜母细瘤(Rb)的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回顾分析了24例病理检查为NRb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NRb占临床诊断Rb总病例的12.8%,病理诊断主要为Coats病、转移性眼内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等。除仔细收集临床资料,密切结合辅助检查外,必要时细针抽吸活检和应用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估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11家医院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6例(912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并完成戴镜前及戴镜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检查与随访。主要指标裸眼远视力、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多形性级别、并发症、镜片配适及镜片状态。结果 456例(912眼)中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5.59±8.24岁。戴镜后各随访时间点,双眼裸眼远视力与基线期比较均有显著提升(P均<0.05)。戴镜3个月,裸眼远视力达到0.0 LogMAR的比例为67.76%(右眼)和65.88%(左眼);右眼球镜度由基线(-2.47±0.87)D下降至(-0.30±0.62)D(P<0.001),左眼球镜度由基线(-2.37±0.87)D下降至(-0.26±0.57)D(P<0.001);右眼柱镜度由基线(-0.41±0.44)D下降至(-0.12±0.30)D(P<0.001),左眼柱镜度由基...  相似文献   
36.
马薇  廖孟  金宏智  刘陇黔 《眼科研究》2012,30(12):1104-1109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12月30目的近视患者76例150眼,年龄(14.90-+1.2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2.79+0.82)D。所有患者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配戴夜用型角膜塑形镜,每日戴镜至少8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3个月时接受主觉验光、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并由同一验配医师询问患者配戴前后的视觉质量及相关症状。视觉质量的评价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sE分别为(-0.33±1.02)D和(-0.26±0.60)D,较配戴前的(-2.79±0.82)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问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和3个月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3个月: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之间患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e值均较配戴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较配戴镜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像差研究显示,总高阶像差、3阶像差和4阶像差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均明显增加,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及2阶像差在戴镜1周后与3个月均显示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5项视觉质量项目(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容易程度、夜间骑车容易程度、夜间是否常看到灯光晕环光圈、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眩光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在配戴后1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后1周可使近视度数降低,配戴3个月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形状趋向不规则,对比敏感度下降,3阶像差和4阶像差增加。主观视觉质量较框架眼镜矫正时降低,尤其是夜间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用框架眼镜和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 RGP CL)分别对无晶状体眼进行矫正后,两者在矫正视力和处方度数有无差异.方法 51例(53眼)无晶状体眼分别接受框架眼镜和RGP CL矫正,记录其矫正视力和处方度数,将框架眼镜处方度数使用12 mm镜眼距进行换算后,再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现RGP CL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框架眼镜和RGP CL矫正无晶状体眼处方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框架眼镜矫正效果可大致预估RGP CL矫正效果,但RGP CL矫正在视力舒适度及双眼视的获得较框架眼镜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并且对由于角膜不规则散光等造成的屈光矫正视力不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对无晶状体眼进行光学矫正时,应首选RGP CL.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不正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时的对比敏感度功能.评价后者视觉矫正质量。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屈光不正患者56名(100眼),近视度数为一1.00一13.00D,散光为0.50~3.75D,每只受试眼前后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查两种方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检测两种矫正方法在无眩光和有眩光下的对比敏感度功能(CSF),绘出CSF曲线,计算CSF曲线下面积(AULCSF)。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矫正方法下的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下的CSF值及AULCSF。结果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分别为0.019±0.032,0.004±0.0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O.01)。在无眩光和有眩光状态下,RGPCL矫正时的CSF曲线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高于框架眼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AULCSF在无眩光时分别是1.171±0.028和1.344±0.018,有眩光时为1.143±0.022和1.268±0.025,两种状态下两种矫正方法的AULCSF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f=-4.03、-3.13,P〈O.01)。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视力,还可以在各个空间频段提高对比敏感度,为患者提供最佳质量的视网膜光学成像,提高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39.
钟琴  张文秋  刘陇黔 《华西医学》2014,(6):1193-1194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2+年前于上海某医院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其术前脑干MRI像见图1。1+年前出现右眼不能外转伴眼睑闭合不全、偏头视物、复视而于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40.
由于语言条件及环境的要求,留学生本科教学在我国临床实习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四川大学目前的留学生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年100名左右,这对留学生的眼科临床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临床带教资源有限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下,通过对比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方式与病例报告及思维导图的创新教学模式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在留学生实习带教中的区别,并采用考试及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病例报告及思维导图在留学生眼科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探讨目前留学生眼科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考试结果及问卷调查相比较,病例报告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留学生对眼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并且能够激发留学生对眼科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参与度从而提高留学生眼科临床教学质量。高年资的住培生或研究生能够在此种模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眼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还能训练临床思维,能够在此种教学模式中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