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 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91例受试者完成初次配戴,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48例。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左、右眼LogMAR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2组左、右眼角膜平坦K值及右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除配戴后1 d、9个月以外,其余随访时间点,2组左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1年时,2组左、右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眼压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1年时,2组角膜塑形镜 配适状态和镜片状态均良好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与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2种角膜塑形镜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斑色素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异色闪烁光度仪对116例正常成年人右眼进行黄斑色素密度测量。从中选出黄斑色素密度值大于0.90和小于0.40的受试者,将他们分为高黄斑色素密度组和低黄斑色素密度组。采用二项迫选法测量游标视力。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游标视力,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的相关性。结果116例受试者右眼黄斑色素密度值为(0.64±0.30)logunit。高、低黄斑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值分别为(8.35±2.45)分弧和(11.53±3.56)分弧,两组游标视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8)。经相关性分析,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呈负相关(r=-0.401,P=0.028)。结论高黄癍色素密度组的游标视力优于低密度组.且黄斑色素密度与游标视力值呈负相关,黄斑色素密度值越高,游标视力值越低,游标视力越好。欲进一步证实黄斑色素密度与视功能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探讨单眼散光弱视患儿对比敏感度(CS)视功能的受损特点。方法:对正常儿童组36例、单眼散光弱视组34例、单眼非散光弱视组33例,共103例,用静态F.A.C.T图表和计算机Gabor斑CS检查程序分别检查患儿对侧眼、弱视眼及90°和180°两主子午线方向上的对比敏感度。结果:①单眼散光弱视组和单眼非散光弱视组的对侧眼、弱视眼的CS值在所有空间频率均较正常组的CS降低(P〈0.05),表现为中、高空间频率区CS的明显受损(P〈0.01)。②单眼散光弱视组的弱视眼在90°和180°两主子午线方向上的对比敏感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弱视儿童的对侧眼不正常。用计算机Gabor斑检查可以了解弱视散光儿童不同子午线上的CS存在的差异,明确定位弱子午线,并可以针对子午线性弱视,进一步开展知觉学习的治疗。  相似文献   
24.
用幼猫双眼或单眼慢性阿托品化的方法 ,造成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的弱视动物模型 ,在整个视觉发育期 ,连续检测其条栅视力 (GA)和对比敏感度函数 (CSF) ,并与正常幼猫相比较。结果表明 :正常幼猫的GA 3 5周龄时为 1 4 8± 0 31c/d ,达到成年 (1 6周龄 )后为 3 67± 0 1 4c/d ,屈光不正组分别为 1 0 0± 0 2 5c/d和 2 1 5± 0 65c/d ,屈光参差组分别为 1 2 6± 0 30c/d和 2 0 5± 0 4 0c/d。在 1 6周龄屈光不正组或屈光参差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t =4 839和 7 0 1 2 ,P均小于0 0 1 ) ,屈光不正组与屈光参差组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 (t=0 4 1 0 ,P >0 50 )。屈光不正组和屈光参差组猫CSF均低于正常 ,且以屈光参差组更明显。总之 ,人工模拟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均造成幼猫GA和CSF的功能障碍 ,即弱视。两者所造成的视功能障碍无明显差异 ,可能意味着两者有相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5.
梁明  刘陇黔 《华西医学》2007,22(3):650-651
由于眼外肌运动机制的复杂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大多建立在经验和推理的基础上.临床上对斜视受累肌肉的改变,包括神经支配、肌肉的收缩力和张力等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凭借临床经验选择手术方案和评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检测青年近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参数,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眼动参数差异,分析眼动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方法  招募91例青年近视患者,基于等效球镜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资料,完成基础临床检查,采用眼动仪检测研究对象的双眼注视、反射性扫视和反向扫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3组近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眼球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注视区95%二维椭圆面积(BCEA)、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的95%BCEA分别为2.08 (0.54,14.69) deg2、4.99(0.94,49.22) deg2、5.79 (2.18,64.91) deg2。3组研究对象的95%B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轻度近视组的95%BCEA比高度近视组更小(P=0.01)。3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扫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BCEA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342, P=0.001);95%BCEA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r=?0.322,P=0.002);扫视运动各项参数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青年近视患者眼轴越长、近视程度越高,注视稳定性越差。高度近视患者的注视稳定性低于轻度近视患者。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扫视运动参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配戴者使用中的镜盒的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污染状况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收集镜盒使用1个月及以上的OK镜复查患者,使用问卷调查其基本信息与日常配戴情况,并收集其镜盒。收集的镜盒于无菌操作台内取样后转移入葡萄球菌选择培养基与假单胞菌选择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后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受试者52例,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11. 8±2.5)岁。在收集的镜盒中,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4 2%(22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1%(11例);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2%(6例),未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总体微生物检出率为4 4%(23例)。存放于客厅或书房的镜盒微生物检出率为2 5%(5/20),日常存放于卧室或卫生间的镜盒(58%,18/31)。日常护理由家长完成的镜盒微生物检出率为31%(10/32),由戴镜儿童本人完成的镜盒微生物检出率为65%(13/20)。随着镜盒使用时间的增加,镜盒内微生物的检出率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K镜戴镜者日常使用的镜盒中,葡萄球菌的污染率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日常护理操作人员、镜盒存放位置是镜盒污染的危险因素。镜盒使用的时间可能是镜盒微生物污染的危险因素,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不同空间频率下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与正常者是否有差别。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4月就诊并确诊为MS患者18例(36只眼)及正常志愿者20例(40只眼)分别进行高(15′)、低(60′)空间频率下P-VEP检查,比较在2种不同空间频率下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MS患者P-VEP在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潜伏时为(120.50±13.04)ms,比正常者(109.21±5.38)ms延迟(P<0.05),在低空间频率下P100波潜伏时为(109.57±12.87)ms,比正常者(103.31±5.45)ms延迟(P<0.05)。MS患者在高空间频率下P100波振幅为(9.17±5.69)μV,比正常者(15.69±8.45)μV降低(P<0.05),在低空间频率下P100波振幅为(11.93±16.75)μV,与正常者振幅(13.47±9.24)μ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MS患者组按照矫正视力的不同分为视力≥1.0组和<1.0组,其中矫正视力≥1.0组在高空间频率下潜伏时为(113.43±8.28)ms,振幅为(12.94±5.46)μV;低空间频率下潜伏时为(111.13±11.50)ms,振幅为(11.57±5.60)μV。矫正视力<1.0组在高空间频率下潜伏时为(126.69±13.49)ms,振幅为(5.87±3.43)μV;低空间频率下潜伏时为(108.26±14.11)ms,振幅为(12.24±5.82)μV。矫正视力不同的两组在低空间频率下潜伏时和振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者相比,MS患者的P-VEP表现为潜伏时的延迟及振幅的降低,其中高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更为敏感。在临床应用中,高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可能能作为评价MS患者视功能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9.
本文报道了13例18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男性5例,女性8例,单眼发病8例,双眼发病5例,10例继发青光眼.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例,Chandler综合征4例,虹膜痣2例.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屈光盘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病机理。 方法:用幼猫视觉发育期单眼和双眼慢性阿托品化的方法塑造上述两种动物模型,成年后摘除外膝体,进行Golgi Cox染色,观察计算背侧外膝体(dorsal latral geniculate ncleus,dLGN)A1层的胞体截面积的树突野的有关参数。 结果:实验动物dLGNA1层的‘class1和chass2细胞胞体的截面积和树突野各参数的改变均为:单眼阿托品化眼所支配的细胞与正常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双眼阿托品化眼与正常眼差异有显著性,单眼阿托品化眼与双眼阿托品化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3-1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