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背景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角膜无血管、无髓系来源的免疫细胞存在.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是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常用模型,这些小鼠的角膜是否存在天然免疫的关键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实验室常用的C57BL/6J鼠、BALB/c鼠和裸鼠正常角膜的中性粒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角膜正常、10 ~ 12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鼠、BALB/c鼠和BALB/c背景的裸鼠各16只,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成中央区相连的4瓣角膜铺片,并以角膜周边血管缘为界向内以3个同心圆分区.分别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对角膜中性粒细胞和血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AR软件测量角膜血管面积并计数中性粒细胞.选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角膜创伤模型,用无菌手术刀片以角膜中央为中心做十字划痕,深度至角膜前弹力层.创伤后即刻(0 h)、12h、24 h用2 g/L荧光素钠点眼,荧光显微镜下以AR软件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创伤面积.于划痕后24 h取小鼠角膜制备铺片,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行荧光染色,比较3种创伤小鼠角膜的血管分布、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均遵循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制定的科研动物使用规范. 结果 正常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总数分别为(1 733±237)、(353±96)和(1 601 ±223)个/角膜,BALB/c小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少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角膜缘均可见血管分布,BALB/c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小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C57BL/6J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大于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血管面积均呈明显正相关(C57BL/6J:r=0.936,P=0.001;BALB/c:r =0.939,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宏观表征、行为学、生理病理变化来观察丹荷颗粒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脾虚证候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和高脂组30只。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加潮湿垫料干预6周诱导高胆固醇血症脾虚证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荷低、中、高剂量组(0.37、1.10、3.30 g/kg),阿托伐他汀组(2.1 mg/kg),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每日1次,持续灌胃6周。观测大鼠的宏观表征(体质量、进食量)、旷场实验、抓力实验,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淀粉酶、胃残余率、小肠推进率水平,观察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将高胆固醇血症临床常见证候诊断标准等效转化,用于大鼠证候辨识。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LDL-C升高,体质量、进食量下降;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下降;抓力下降;胃残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下降;小肠黏膜绒毛变短、隐窝变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各组均可以降低血清TC、LDL-C水平,增长体质量、进食量;丹荷高、低剂量组运动总距离升高;丹荷高剂量组、阿托伐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宫颈癌根治术是临床上治疗宫颈癌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手术范围大,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而尿潴留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是宫颈癌根治术后护理的关键。本文将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妇科化疗患者中运用舒适护理的模式,从细节处关爱病人,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方法选取我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32例,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和需求,给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疏导、关心和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的实际措施。结果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坚定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结论舒适护理在化疗患者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明显增加患者舒适度,改善不适症状,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3月因子宫脱垂行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34例;及2006年1月-2009年3月因子宫脱垂行传统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2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结果: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的手术时间为(1.20±0.64)h,术中出血量为(10.5±3.96)m L,术后复发率为0,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1.70±0.74)h,术中出血量(36.90±2.46)m L,术后复发率1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比较,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复发率低,未出现尿道、膀胱损伤,未发现直肠损伤及阴道壁血肿等等,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 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 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 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小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方法取93只6-8周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饲养在以下光照条件下,LD组小鼠从7:00-19:00接受光照(光强度110-210IW/cm~2),LL组接受24h光照(光强度110-210IW/cm~2),DD组24h黑暗,所有小鼠在LD环境下饲养7d,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平均分为三组,LD组、LL组、DD组,在相应光照条件下饲养12-15d。制作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其中12只小鼠只用于临床观察,分别于造模前0h,造模后12h、18h、24h、36h、48h、72h、120h、168h,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段照相及临床评分。其余81只小鼠分别于以上时间点处死后进行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角膜整铺片,使用单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40x油镜下对角膜整铺片进行扫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不同时间点及不同实验条件处理下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结果 LD组小鼠总体角膜炎症评分高于DD组,在造模后24h,LD组小鼠角膜炎症临床评分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L组小鼠总体角膜炎症评分高于DD组,在造模后18h、24h、36h、168h,LL组小鼠角膜炎症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4,0.008,0.0220.05)。LD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量总体高于DD组,在造模后12h、48h,LD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9 0.05)。LL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量总体高于DD组,在造模后12h、24h、48h,LL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2,0.001 0.05)。造模后三个组中性粒细胞与临床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192、0.454,P=0.019、0.000)。结论在小鼠真菌感染阶段光有助于提高先天免疫细胞的招募,引起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15S管理的目的 “5s”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项内容,5S活动的重点是创造高效率和整洁的工作环境,提升人的品质,“5S”管理的大力推进与正确实施,可以使工作场所清洁有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失误及浪费,使员工对岗位产生职业自豪感,培养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保障员工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双氯芬酸钠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C57BL/6J小鼠为实验动物,以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为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不进行菌丝接种)、模型组、酮康唑组(单纯酮康唑治疗)和双氯芬酸钠眼科新进展 2014年7月 第34卷 第7期组(酮康唑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每组于造模后1d、2d、3d、4d和5d分别进行裂隙灯观察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裂隙灯下进行角膜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评分;对活体共焦显微镜图片进行菌丝定量和炎症细胞计数。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于手术后5d进行角膜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临床评分均有显著性增加(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5d与模型组相比,临床评分显著增加(P<0.01);双氯芬酸钠与酮康唑组相比,3d、4d和5d的角膜临床评分显著增加(均为P<0.01)。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3d后角膜内菌丝消失;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角膜内菌丝面积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模型组、酮康唑组和双氯芬酸钠组与手术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角膜炎症细胞数均有显著增多(均为P<001);酮康唑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双氯芬酸钠组与模型组和酮康唑组相比,炎症细胞数目4-5d均有显著性增多(均为P<0.01)。双氯芬酸钠组角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临床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0.860,P=0.000)。造模后5d,手术对照组和双氯芬酸钠组HE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双氯芬酸钠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细胞增多,基质内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267%。结论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局部应用双氯芬酸钠,不但不能减轻角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反而增加了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评分,增加了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进行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时,慎用双氯芬酸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