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1.
本文对比分析了共同性内斜与无斜视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各210例,发现内斜视中多数患者远视度数在 2.00D以上,两眼球屈光参差在 1.00D以上,散光在 0.75D以上。提示上述各种远视性屈光不正在婴幼儿中有可能成为内斜的“危险度数”,应及早验光配镜,作为预防内斜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77例烧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黑龙江省医院郇淑英,刘久春,田福泉,李建秘本文就177例烧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进行报导,以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救治烧伤病人的水平。临床资料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某厂粉尘燃爆起火,一批177名伤员,由黑龙江省医院、哈医大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不同注视性质的斜视与弱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的估计上,日益被人们重视。进行这方面的检查,对指导治疗方法及提高疗效是有其实用意义的。为此,我们特将1982年以来,资料完整的100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注视检查结果,加以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共同性斜视为一较常见的眼病,我国关于斜视统计分析报道资料不多,为了探索我国共同性斜视的发病年龄,家族性,注视状态,单、双眼视功能及屈光状态等诸多因素,现将我院眼肌门诊1980年1月~1985年12月资料较完整的1205例加以统计分析如下: 检查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及眼部常规检查,观测镜及海丁格刷子加后像确定其注视性质。同视机,后像法及Worth四点法检查视网膜对应,1%阿托品油膏每日三次共五日后作他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国外即开始采用细菌控制护理单元(简称BCNU)治疗烧伤病人,使交叉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980年初,我院建立了空气净化烧伤隔离病室,至今已在该室治疗烧伤病人56例,其中大面积烧伤(指烧伤面积大于50%)41例。现将空气净化隔离室预防感染的观察结果讨论如下。一、净化室原理:在23 m~2室内建立两个系统,一是15 m~2的净化病室,病室内一侧水平流出风口面积为3.02m~2。二是8 m~2的净化机组操作室,与密闭净化病室完全分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85例大面积烧伤治疗情况和体会。185例中治愈120例,治愈率为64.9%。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一是休克期的治疗,二是创面的处理。休克期治疗应注意对合并呼吸道烧伤患者及早行气管切开;尽快的补充足量液体;做好隔离、消毒、净化空气;早期应用有效抗菌素。加强烧伤创面的处理,特别是对三度烧伤创面要早期切痴、主动脱痴、及时植皮封锁创面,是提高疗效、防止感染的重要环节。对皮源不足的病例,可用自体头皮反复多次取皮。用大张猪皮打洞嵌入小片自体皮方法,也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AC/A 比率即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的比率,是指每使用一度调节力时所伴同的辐辏力以三棱镜度数表示其辐辏力的大小。AC/A 比率的研究,不仅对斜变的发生与发展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斜视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设计等方面,也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国内文献仅高氏采用隐斜法在这方面作了测定,我们用同视机,使用梯度法对648例视力正常者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颜面部Ⅲ度烧伤出现睑结膜外翻嵌顿者,如采用早期眼睑焦痂切除值皮手术修复,往往效果欠佳,甚至复发呈难复性嵌顿状态,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我们应用经睑结膜入路的手术方法还纳,取得了良好疗效。手术方法于外翻嵌顿的睑结膜中央部设计横切口,长度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辛辛那提SHRINERS烧伤医院访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辛辛那提Shriners烧伤医院是一所主要以救治小儿烧伤为主的医院,也是美国烧伤治疗与研究中心。这所医院的科室配备及治疗方法颇具特色。笔结合在该院的所见所闻,对医院的一般情况及烧伤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特点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20.
乙胺丁醇中毒的眼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胺丁醇(Ethambutol,Myambutol,Ebutol)是1961年用人工合成的抗结核药物。同年由Thomas等首先报告其抗结核作用。此后,作为第二线抗结核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国外已有20年的历史。国内自70年代初开始少量使用,近年已能自产,临床使用也日益增多。据报告,乙胺丁醇的主要毒性作用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一般认为,这种中毒现象多在使用剂量较大和服药时期过长时才会发生。然而临床并非如此,小剂量、短时间服用,也有导致视功能障碍者。为了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警惕与重视,现将国外部分有关资料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