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组,各15例。阅读材料为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使用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开放视野阅读状态下左眼的调节反应。结果所有受试者在4D的调节刺激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个体差异较大。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组[(2.32±0.43)0VS(3.19±0.53)0,P〈0.01],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亦低于稳定性近视组[(2.32±0.43)0VS(3.07±0.34)D,P〈0.01],而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1)。结论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有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成因素,随着近视发展的稳定.调节反应恢复至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绘图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方法 利用计算机编程及绘图软件制作出2组动态视标,视标1背景具有绘图深度线索,视标2背景无绘图深度线索.受试者双眼注视40cm处随机呈现的视标,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右眼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录用健康自愿者30名,平均年龄(24.80±1.98)岁,所有测量在屈光全矫下进行.结果 视标1及视标2的调节反应均值分别为(1.39±0.38)D及(1.2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7,P=0.042);视标1及视标2的调节微波动均值分别为(0.30±0.16)及(0.28±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27,P=0.536).结论 绘图深度线索所传递的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认知因素对调节系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测试者的特定运动视标的预判时间的测试,了解个体因素(年龄和性别)对预判时间的影响。方法参加本研究测试162人(男性74人,女性88人),按照年龄分为4组,其中定义7~9岁为低龄儿童组35人,10~12岁为大龄儿童组44人,13~16岁为少年组15人,18~30岁为成人组68人。使用预判测试仪Speed Trac测量预判时间,每位受试者在测量前接受"预判时间"预测练习10次,正式测试30次,取后30次成绩作为实验数据。采用恒定误差(constant error,CE),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AE)和变异误差(variable error,VE)描述预判时间。结果低龄儿童组的平均预判时间(5.03±4.14)ms,表现为延迟,而其他组的平均预判时间表现为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9,P〈0.05)。低龄儿童组的预判时间绝对误差与其他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龄儿童组与成人组的预判时间绝对误差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预判成绩的绝对误差减少。除少年组和成人组之间的误差变异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预判成绩误差的变异值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预判成绩的变异误差变小。从全年龄段看,男性组和女性组预判成绩的恒定误差、绝对误差和变异误差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人组男女预判时间绝对误差和变异误差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性均优于女性。结论随年龄增加,预判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增加,成年男性预判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较女性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儿童调节的影响。方法 纳入30例近视儿童,依次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多焦软镜、OK镜。分别在不同矫正状态(OK镜矫正1个月后裸眼检查)测量角膜形态、3 D和6 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结果 在3 D、6 D调节刺激下,配戴多焦软镜产生的调节反应均低于单焦软镜(3 D,F=5.94,P<0.01;6 D,F=4.81, P<0.05),但近似于OK镜(P> 0.05);配戴多焦软镜产生的调节微波动大于OK镜和单焦软镜(3 D,F=7.51, P<0.01;6 D,F=4.81, P<0.05),而配戴OK镜与单焦软镜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近附加设计多焦软镜的调节反应与OK镜接近,但调节微波动高于OK镜,为近视防控机制研究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近视者在持续性近距离工作状态下,近视眼周边屈光状态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近视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25名近视志愿者参加本实验,年龄为23~33岁,平均年龄为(26.6±0.4)岁,等效球镜度数为-1.50~-6.50 D,平均为(-3.75±0.33)D,散光量〈0.75 D.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其双眼进行全矫,采用Grand Seilko WAM-5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视远5 m和近注视33 cm调节状态下,以及33 cm注视距离下持续阅读45 min后右眼中心和颞侧30°的周边屈光度数20次,排除(均数±2×标准差)范围外的数据,然后取均值.屈光度数和周边屈光状态分别采用等效球镜和相对周边屈光度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视远状态时,人眼的相对周边屈光度为(0.99±0.66)D,呈现远视化状态;近注视调节状态时,周边屈光度为(0.73±0.61)D,远视化程度下降,较视远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10);持续性近距离阅读工作后,周边屈光度为(1.05±0.68)D,远视化程度更明显,较阅读前近注视状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0);近距离阅读前调节反应为(2.15±0.32)D,近距离阅读后略有上升至(2.19±0.33)D.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7).对持续近距离工作前、后的调节反应变化值与周边屈光状态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272,P=0.188).结论 近视眼在持续近距离工作状态下周边屈光度数有显著变化,呈现暂时性的远视性漂移,比近距离工作前周边远视性离焦更大.由此推测,近视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持续性近距离阅读状态下周边屈光度数的变化(即周边显著离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6-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29例8~20岁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用Grand Seiko WAM-5500在双眼注视及单眼注视状态下测量持续注视33 cm处视标时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双眼注视时的近距调节反应[主导眼: (2.23±0.44)D;非主导眼: (2.44±0.51)D]显著大于单眼注视状态[(2.03±0.40)D; (2.11±0.40)D](t=2.481,P=0.019;t=2.786,P=0.009)。术后双眼注视时的调节反应[(2.00±0.37)D; (2.11±0.50)D]较术前显著减小(t=2.628,P=0.014;t=3.120,P=0.004)。术后双眼注视时的调节微波动[(0.16±0.08)D; (0.16±0.07)D]也较术前[(0.22±0.14)D; (0.22±0.12)D]显著减小(t=2.306,P=0.029;t=2.242,P=0.033)。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斜视手术后调节功能得到改善,调节微波动变平稳,视觉功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种瞳孔测量方法的不同,并分析不同测量状态对瞳孔大小的影响。方法对年龄为21~32岁的40例最佳矫正视力≥5.0的近视和正视志愿者分别采用照相机拍摄法、Pupillometer瞳孔测量仪和Rosebaum瞳孔尺三种方法测量瞳孔大小。瞳孔大小的测量在远距(5m)的双眼和单眼状态下以及近距(33cm)的清晰注视单个视标和阅读状态下进行。结果自然状态下的照相机拍摄法测得的瞳孔直径均小于Pupillometer瞳孔测量仪(P〈0.01),远距瞳孔直径大于近距.近距清晰注视视标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大于近距阅读状态(随机区组方差分析,P〈0.05)。结论三种方法中.照相机拍摄法最为自然、精确。瞳孔近反应和阅读状态下的主动性导致了瞳孔大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新开发的动态视力评估软件DVA-Ⅰ,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设计符合动态视力检测要求的评估软件,并选取37例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性测量,通过DVA-Ⅰ软件呈现大小分别为9 pt及6 pt的旋转视标,测量受试者在1 m远处所能分辨的视标最大转速及识别速度。结果 软件运行结果稳定。所有受试者可分辨的9 pt视标转速高于6 pt视标[(131.76±17.37)r/min vs (115.54±37.73)r/min,P=0.005],9 pt视标辨认时间少于6 pt视标[(15.35±12.16)s vs (23.77±13.41)s,P=0.000]。不同性别及不同屈光状态组间可辨认的动态视标最大转速及辨识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A-Ⅰ型动态视力评估软件可准确测量受试者的动态视觉分辨能力及分辨速度,并可通过有效控制环境因素减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运动视觉辅助设备。  相似文献   
19.
杨叶  保金华  徐菁菁  王晨晓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12):1100-1103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近视发生存在关联值得关注。目的检测同种字体随着字号增大所引起调节反应的量和近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NITM)回退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因中文字构架差异所诱导的调节发生的异同及其内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2名受试者,其中男15名,女7名;年龄24~29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O.50—-6.00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86+2.34)D。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150字/min)(RSVP)软件提供9pt、12pt的中文简体和繁体阅读视标,GRANDSEIKO—WV5500型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受试者配戴全矫等效球镜随机阅读眼前(角膜平面)33cm处计算机显示屏上的中文简体字与繁体字(调节刺激为3D),字号包括9pt和12pt,在阅读2min时测量调节反应,阅读每种文字10rain测量调节反应,阅读10rain后闭眼休息10s测远用屈光度数,再间隔58、10s继续测远用屈光度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对于调节反应和NITM的影响。结果中文简体与中文繁体引起的调节反应量均表现为调节滞后,滞后量分别为(1.11±0.38)、(0.95±0.43)、(1.18±0.33)、(1.06±0.28)D,其中简体12pt与繁体9pt引起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2)。4种视标均引起一定的NITM,分别为(-0.45±0.45)、(-0.47±O.46)、(0.45±O.82)、(-0.46+0.78)D,各视标引起的NITM回退水平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结论短时间阅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因在调节滞后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而在NITM回退机制上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差异无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 Kappa角是指人眼视轴与瞳孔轴相交所成的角度,是调整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中心和设计斜视手术矫正量的重要参数.以往的研究表明Kappa角的大小和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也受检测仪器精度的影响. 目的 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评价正常人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并进行权重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纳入年龄18 ~38岁、平均屈光度为-1.0D的健康志愿者50人,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水平和垂直Kappa角,每个受试者测量3次移动距离,取平均值,计算水平和垂直的Kappa角.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 结果 以眼轴长度(X1)、前房深度(X2)和角膜曲率半径(X3)作为自变量、水平Kappa角(Y)作为因变量建立的有效回归方程为:Y=15.554-0.587X1 +0.724X2 +0.232X3(R=0.788,R2=0.621,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587,β1=-1.002,P=0.000);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724,β2=0.296,P=0.030),角膜曲率半径与水平Kappa角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3=-0.232,β3=-0.068,P=0.338),剔除角膜曲率半径变量后回归方程为:Y=14.235-0.622X1+0.824X2(R=0.786,R2=0.618,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622,β1=-1.062,P<0.05);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824,β2=0.337,P<0.05).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角膜曲率半径与垂直Kappa角的回归方程为:Y=0.492-0.020X1+0.038X2+0.089X3,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弱相关(R=0.436,R2=0.191,P=0.000),3个自变量与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水平Kappa角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眼轴长度对水平Kappa角的影响更为明显,但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对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