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血管形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及其PI3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观察其形成VM的能力.观察梯度浓度(0μmol·L-、10 μmol·L-1、20 μmol·L-1、30μmol·L-1、40 μmol·L-1)的姜黄素对OCM-1细胞株VM形成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参与VM形成的PI3K与EPHA2的表达.结果 姜黄素在体外可以抑制OCM-1细胞株VM的形成,呈浓度依赖性.姜黄素对OCM-1细胞EphA2和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E-phA2和PI3K蛋白表达随姜黄素(10 μmol·L-1、20 μmol·L-1、30 μmol·L-、40 μmol·L-1)浓度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各组分别与0μmol·L-姜黄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0),其中30 μmol·L-1姜黄素组和40 μmol·L-1姜黄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0、P=0.188).结论 姜黄素能明显抑制OCM-1细胞株VM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PHA2、PI3K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PI3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取2011年5月16日至6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位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术中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原代细胞.运用连续传代、机械刮除、反复贴壁和消化排除等方法去除杂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pan)、CD34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vimentin、desmin、S-100蛋白、cytokeratin(pa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消化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结果 组织块原代培养第5天见周围开始有细胞爬出,此后细胞缓慢增殖,至第32天进行首次传代,第69天发现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克隆.运用多种方法去除杂细胞后,至第8代细胞基本纯化.纯化后细胞现已稳定传至100代以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第25代细胞呈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形态,可出现接触抑制消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第25代细胞呈现低分化恶性肿瘤细胞的典型特点,细胞间信号沟通丰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第25代癌细胞vimentin、cytokeratin (pan)和S-100蛋白呈阳性,desmin、CD34蛋白呈阴性,与源肿瘤组织染色结果一致.细胞生长曲线类似“S”形,细胞倍增时间37.1 h.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基本纯化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有可能通过此法获得稳定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泪腺腺样囊腺癌(LACC)高级别转化(HGT)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实验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LA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样本。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LACC组和LACC-HGT组,每组4例,男性和女性各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3、44岁。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眼及眼眶髓上皮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0/2005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8眼眼眶髓上皮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髓上皮瘤首诊表现有白内障、青光眼及前葡萄炎等,眶内表现为眼球突出及运动障碍。B超检查形态多样,内回声少或中等;彩超检查血流信号少;UBM检查可见睫状体区实性肿物。CT检查见软组织肿物。8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化疗,随访中无1例转移及死亡。结论:髓上皮瘤是临床上少见的眼科肿瘤,新生睫状体假膜为其特征性表现,常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白内障。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髓上皮瘤的早期诊断,眼球摘除或局部切除加近距离放疗疗效佳,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5.
眼眶病是眼科疾病中一大类疾病.由于眼眶病多可引起显著的眼部改变如:眼球突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医师的关注点往往只针对原发病的检查与治疗.但是,部分眼眶病可合并继发青光眼,临床中常由于眼眶病病情的掩盖而被忽视,使得高眼压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最终导致患者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因此,广大眼科医师很有必要加深对眼眶病相关青光眼的认识,以免延误诊治,从而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泪腺腺样囊性癌常见的CT图像特征,从而探讨CT(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对于泪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历来源为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眼眶腺样囊腺癌39例.其中原发肿瘤20例,复发肿瘤19例,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眼眶CT检查,获取水平及冠状扫描图像.结果 泪腺腺样囊性癌中原发肿瘤形状多为厚扁平状,贴附于眶壁增长,在体层像上呈锥形者10例、不规则形5例;复发肿瘤形状为不规则型8例、厚扁平状,贴附于眶外上壁向后增长者8例.原发与复发泪腺腺样囊腺癌的好发位置位于眶外上方分别为18例与11例.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状,范围、眶骨壁改变,对于泪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总结 1979年 7月~ 1999年 9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蔓延患者 18例。眼外蔓延的发生率约占同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 2 0 %。其发生眼外蔓延与就诊时间早晚、病程长短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影像学检查对发现肿瘤眼外蔓延有帮助。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蔓延的治疗主要是眶内容摘除术 ,术后联合应用化疗和放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眼眶瘘管形成的原因,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7年7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的37例眼眶瘘管患者的病因、瘘管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逐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因异物存留引发瘘管形成21例,包括植物性异物17例、医源性异物3例、花炮异物1例;眼眶囊肿9例,包括皮样囊肿5例、表皮样囊肿3例、额窦黏液囊肿l例;眼眶感染性炎症6例,包括骨髓炎5例、眼眶脓肿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瘘管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复杂,但具有一定规律性.治疗以手术清除病灶,切除瘘管为主,同时治疗毗邻结构病变,消灭复发根源.结论 眼眶瘘管形成的常见病因是异物存留、皮样囊肿和骨髓炎,其发病机制包括感染性炎症、先天性发育异常、手术及肿瘤.B型超声、CT、MRI检查对病灶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判断病因,分析瘘管特点,是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根除瘘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表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性病变之一 ,局限于眶内者较少见 ,而发生于骨内者更为罕见。我科三十余年来仅发现二例表皮样囊肿发生于眶内骨骼内 ,现报告如下。例 1 女  2 3岁 主因右眼疼 6月 ,右眼球突出 3月 ,于1998年 7月 2 0日入院。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不同微环境对黑色素瘤局部循环模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皮下组和眼内组,每组30只,将B16细胞悬液分别接种到鼠鼷部皮下与视网膜下腔,接种后14 d取材,检测移植瘤扩散与转移情况及瘤组织局部微循环模式,计数并比较血管生成拟态(MV)、马赛克血管(VM)、内皮依赖性血管(E);检查肿瘤组织的扩散及转移情况.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2(EphA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进一步分析移植瘤中VM与EphA2、MMP-2及MMP-9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利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眼内组与皮下组肿瘤组织各指标的差别,组内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方法分析.结果 黑色素瘤眼内与皮下移植瘤中3种微循环模式共存,并且眼内组VM较皮下组增多,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00),而MV和E在皮下移植瘤中高于眼内移植瘤,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73,1.805;P=0.146,0.076).眼内组EphA2、MMP-2和MMP-9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高于皮下组(t=3.642,8.109,9.357.;P=0.002,0.001,0.001).在EphA2表达增高的同时VM也相应增多,二者呈正相关(r=0.412,P=0.021);VM增多与MMP-2和MMP-9表达增加也存在一定关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移植瘤中发现眶内扩散5例,肺转移6例.结论 微环境变化可使黑色素瘤的微循环模式发生改变,眼内移植瘤细胞可通过增加EphA2、MMP-2和MMP-9表达使VM形成增加,使VM成为眼内移植瘤主要供血模式,从而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41-6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