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血清学转换与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2、3及O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 27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NA)联合抗病毒治疗,依据HBsAg及HBeAg转换与否评价疗效,分为HBsAg转换组、HBeAg转换组及无应答组(NR),同时纳入50例HBV自限性感染者作为对照。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宿主的抗病毒蛋白OAS1基因内含子区rs2285934(A/C)位点、OAS2基因外显子-2区rs2072138(C/G)位点、OAS3基因外显子-8区rs2072136(C/T)位点及OASL基因内含子区rs11849829(A/G)位点SNP,并分别比较OAS基因单位点、基因型及单体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77例患者中HBsAg转换组41例(14.80%),HBeAg转换组102例(36.82%),NR组134例(48.38%)。OAS3等位基因C/T在四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P=0.001),携带CC+CT基因型患者与T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HBsAg转换组及NR组间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居于临界值(χ2=3.17,P=0.07)。单体型分析显示:单体型ACCG、CCTG在应答组与NR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χ2=4.89,P=0.03)。结论携带OAS3(rs2072136)C等位基因的HBeAg阳性CHB患者易于获得IFNα治疗HBsAg转换,其单体型可作为获得HBeAg转换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PreS1Ag)与前S1抗体(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慢性HBV感染者428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PreS1Ag、抗-PreS1,分析PreS1Ag、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不同转归人群[即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sAg血清学转换组]的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PreS1Ag、抗-PreS1与HBV标志物、HBV DNA的关系。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或配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reS1Ag阳性率e抗原阳性CHB组为95.7%(67/70)、e抗原阴性CHB组为82.8% (24/29)、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为13.2%(7/53)、HBsAg转换组为2.2% (1/46),四组人群PreS1Ag阳性率依次下降,x2=141.7,P<0.0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PreS1Ag阳性率随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下降而降低。抗-PreS1在四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HBsAg阳性的前三组(即e抗原阳性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合并为一组,再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比较,抗-PreS1阳性率分别为0.9%(14/152)和23.9%0 (14/46),x2 =6.9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Sl Ag的吸光度值的平均秩次在高复制组为179.30,低复制组为133.80,高复制组明显高于低复制组,Z=-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两组抗-PreS1的吸光度值平均秩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复制组(23.86)较高复制组(21.08)有升高趋势。通过配对计数X2检验分析抗-HBs与抗-PreS1的吻合性,x2=0.262,P>0.05,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reS1Ag、HBeAg、肝组织内HBcAg与HBV DNA有关联性,x2值分别为33.840、24.159、4.854,P值均<0.05。血清PreS1Ag与HBV DNA的关联程度(r=0.628)高于HBeAg(r=0.563)。 结论PreS1Ag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抗-PreS1可能参与了HBV的清除,预示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陈新月  任姗 《北京医学》2014,(12):1068-1072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成功显而易见。2014年上半年有3个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欧洲上市.为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新的丙型肝炎指南。在引入DAAs之前,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作为间接抗病毒药物是长期以来治疗CHC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任姗 《肝博士》2017,(1):31-33
在我国,丙型肝炎(丙肝)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急速上升趋势。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增多,也意味着传染源基数增加,使得传播速度和范围加大,我国丙肝病例数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感染丙肝病毒者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伴自身免疫现象(AI-DILI)患者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及其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免疫科诊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168例,分为AI-DILI组(n=72)与非AI-DILI组(n=96),检测IP-10 rs56061981位点SNP及血清IP-10水平。比较两组间IP-10水平及SNP的差异性,并与AI-DILI的发生进行分析。等位基因频率直接由基因分型结果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基线IP-10水平对AI-DILI的预测作用。结果AI-DILI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91.67%,非AI-DILI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P<0.05)。AI-DILI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非AI-DILI组(77.78%vs 62.50%,χ2=4.592,P=0.03),同时AI-DILI组携带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AI-DILI组(86.11%vs 72.92%,χ2=4.41,P=0.04)。AI-DILI患者基线IP-10水平显著高于非AI-DILI患者[(627.99±198.07)pg/ml vs(378.13±218.45)pg/ml,t=7.34,P<0.05),与基线AST水平及AIH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0.79,P值均<0.05)。基线IP-10预测AI-DIL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6、0.867,最佳阈值为527.03 pg/ml。CC基因型联合基线IP-10≥527.03 pg/ml预测AI-DILI发生,其阳性预测值为92.84%,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IP-10 rs 56061981 CC基因型与AI-DILI的发生有关,并影响AI-DILI血清IP-10表达,二者联合预测AI-DILI效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在宿主天然抗病毒防御及外源性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然干扰素作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唯一治疗手段,干扰素抵抗广泛存在。HCV基因编码的病毒蛋白参与其中,使得肝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影响干扰素信号传导及靶向抗病毒蛋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罹患急性乙型肝炎康复后多表现出针对HBV核衣壳(HBcAg)、多聚酶和包膜蛋白(HBsAg)的多克隆抗体和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CD4^+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慢性感染后自愈(约10%)或对IFN-α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但这些细胞应答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非常弱甚至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18.
19.
据Medscape.com11月22日报道(原载Pediatrics 2007;120;el141-1i46),纽约的儿科学专家基于他们的经验给出建议,HIV感染的母亲,即使其儿童未感染HIV也应予以筛查并长期随访其是否发生精神疾患。  相似文献   
20.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1岁,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5年余,牙龈出血1周余"于2012年10月9日收入院.15年前体检时发现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当时肝功能正常,无明显不适,此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大致正常,未治疗.2年前(2010年5月)于我院复查肝功能异常:ALT 426.7 U/L,AST 325.5 U/L,乙型肝炎标志物为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未查滴度),HBV DNA 2.58×107拷贝/ml,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开始予拉米夫定100 mg每日一次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 135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复查HBV DNA<500拷贝/ml,肝功能正常,白细胞计数(WBC) 3.53×109/L,血小板计数(PLT) 106×109/L,HBsAg 2403 COI,HBeAg 2.17 COI,之后每3~5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监测稳定,WBC波动在(2.6 ~ 4.0)×109/L之间,PLT波动在(70 ~ 99)×109/L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