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5篇
  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2014年1-12月收治的15例(15眼)患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患者,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施行23G玻切头前段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切开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状况及手术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15例患者(15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4例患者眼压控制良好,眼压由术前的(39.48±2.43)mm Hg下降至术后的(14.20±3.62)mm Hg(P<0.01);1例患者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15例患者前房均形成,术后前房深度增至(2.06±0.04)mm,较术前明显加深(F=9.68,P<0.01);术后6个月角膜均透明,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压失控、眼球感染、球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有效,并且避免了传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2.
乳腺癌隐匿转移淋巴结的RT-PCR方法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优化的以CK19作为基因标志的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淋巴结的隐匿微转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优化CK19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方法,避免假基因干扰,并进行灵敏度和可靠性验证;2)乳腺癌隐匿转移淋巴结检测:将常规病理诊断为转移阴性淋巴结分为两组,其一为外侧组组成的LⅠ组,其二为由后组、锁上、腋尖和肌间组成的LⅡ组,共检测45例的317个淋巴结,包括45例LⅠ组淋巴结268个和其中15例LⅡ组淋巴结49个。结果:1)方法可靠性验证无假阳性和假阴性,通过双重PCR扩增灵敏度可达1×10-7。2)采用此方法,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病例的检出率为40.0%(18/45),其中检出的阳性淋巴结均位于LⅠ组,阳性率为40.0%(18/45),LⅡ组检出率为0(0/1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微转移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22.1%(70/317),其中LⅠ组阳性率为26.1%(70/268),LⅡ组阳性率为0(0/49),两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乳腺癌淋巴结隐匿微转移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早期的淋巴结转移首先出现在外侧组,提示该方法用于临床常规淋巴结的隐  相似文献   
43.
44.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valvular heart disease,SDVHD)的发生率较高,国外该病尸检检出率为60%-70%,超声检出事为74%,国内该病尸检检出率为46.1%,超声检出率为38.8%-60.2%。本病病理变化为瓣膜结缔组织退行性变、纤维化、增厚及钙化,从而引起瓣膜及支架功能异常。但对于SDVHD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改变之间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心脏瓣膜病变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auto-HSCT治疗的5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56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2%(13/56)和78.6%(44/56)(P 0.01)。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CR+VGPR率分别为53.6%(30/56)和94.6%(53/56)(P 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个月。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而采用未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7个月(P 0.01),中位OS时间为51个月(P0.01)。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auto-HSCT后CR+VGPR患者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小于6次的患者与PFS密切相关(P 0.01)。结论:auto-H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和OS时间。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诱导后序贯移植是适合移植的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使持续CR+VGPR的患者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估多发性骨髓瘤(MM)维持治疗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6例正在进行维持治疗的MM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EORTC QLQ-C30 V3.0)中文版进行调查,以该量表的Nowegran常模(简称常模)和MM患者参考值(简称参考值)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M维持治疗阶段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得分(61.3、73.9、65.4和65.2)低于常模(75.3、89.9、83.3和85.8);便秘和经济困难得分(16.7、44.4)明显高于常模(10.7、9.4)(P 0.05)。与参考值相比,MM维持治疗阶段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情感和认知功能得分(61.3、81.7、84.3)均明显高于参考值(55.7、71.3、78.1)(P 0.05);除此以外,维持治疗还降低了患者的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降低和便秘等症状相关维度的得分,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困难维度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诊年龄、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周围神经病变、自费比例和基础疾病是影响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P 0.05),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血钙浓度升高,伴有遗传学改变等对QOL有负面影响(P 0.05);文化水平的升高对QOL有正面作用(P 0.05)。维持治疗药物的选择(沙利度胺或硼替佐米)对患者QOL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维持治疗可以改善MM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年龄、血LDH水平、周围神经病变和自费比例是影响QOL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例1患女,45岁。以“上腹不适6月,加重伴黄疸1月”入院。患病以来体重减轻10kg。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血压:17.0/11.0kPa。右上腹触及9cm×6cm×6cm椭圆形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肝、肾功能、血糖等未见异常。腹部CT:右侧肝肾隐窝区可见一软组织影,  相似文献   
48.
1 临床资料 2003-07/2008-06我科收治胰腺假性囊肿(PPC)患者55(男37,女18)例.年龄14~57(平均43.5)岁.有胰腺炎病史者43例,上腹部外伤7例,另5例未发现明确原因.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38例,伴恶心、呕吐、纳差25例,腹部包块22例,上消化道梗阻2例.经B超和CT影像学检查:囊肿位于胰头者16例(图1A),位于胰体尾者39例(图1B),其中1例合并脾动脉瘤,8例为多发部位囊肿.囊肿直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总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体会.方法 将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4.0%、8.0%、6.0%、2.0%;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0.0%、20%、12.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0.
恶性肿瘤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化学药物是当今抗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因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具有严重的毒性和刺激性,所以化疗药物外渗不仅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损伤,而且易引起医疗纠纷.预防静脉化疗渗漏已引起广泛重视,我科从2004年起对肿瘤患者静脉化疗过程运用系统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