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7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6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83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393篇
预防医学   21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21篇
  6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观察应用输血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活性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化疗期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2组:A组59例接受去白细胞输血;B组61例接受常规输血。2组每次的输血量、输血次数及化疗方案基本相同。对2组治疗前后的T细胞及NK细胞活性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恶性血液病患者各项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前A、B2组免疫活性细胞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③B组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受到明显抑制;与常规的输血治疗方法相比,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对NK细胞,并能有效预防NHFTR。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野蔷薇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为今后开发利用野蔷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野蔷薇不同部位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对野蔷薇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比较野蔷薇叶、青果皮、青果籽、红果皮、红果籽、茎、根皮总黄酮含量得出:根皮(137.2 mg·g-1)叶(43.22 mg·g-1)茎(36.05 mg·g-1)青果皮29.94 mg·g-1)红果皮(15.25 mg·g-1)红果籽(4.761 mg·g-1)青果籽(4.396 mg·g-1)。结论:野蔷薇中总黄酮含量丰富,尤其根皮中含量最高,潜在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及近期预后价值。方法:通过矫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远端血流灌注。对37例正常血流者和35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而冠状动脉慢血流者行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近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71.4%∶13.5%,P<0.01),而平板运动耐量时间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32±4.38)∶(10.58±5.67)min,P<0.01)];2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中10例反复心绞痛发作、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心脏性猝死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发作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1999-2004年安徽省的37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分别与健康者、慢性血吸虫病及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对照,对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脑型血吸虫病病例组与健康组的劳动强度、病前体质、病前经济、病前营养等4个因素;与急性血吸虫病组的癫痫史、过敏史、感染度等7个因素;与慢性血吸虫病组的感染度、感染次数、治疗次数等10个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多因素分析至少有两组相同的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分别为感染次数、感染度、癫痫史、过敏史和家庭挫折等5个因素。 结论 血吸虫感染程度、治疗状况是脑型血吸虫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的体质和社会心理因素对该病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5.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5’上游序列的调控元件在该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不同时间。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Northern印迹分析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mRNA水平。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四个含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不同长度5’上游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瞬时转染进入内皮细胞,并测定荧光素酶的表达情况。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序列分析法对构建质粒上的三个AP-元件分别进行定点突变。结果发现,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和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当转染质粒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上游序列-1509/ 90和-823/ 90时,肿瘤坏死因子α使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当转染质粒含有-553/ 90和-47, 90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作用不明显。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5’上游序列的三个AP-1元件突变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诱导作用明显降低。结果提示,肿瘤坏死因子α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与mRNA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提高与其mRNA表达增加呈正相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5’上游序列中三个AP-1元件在肿瘤坏死因子α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诱导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研究Na-K-2Cl转运蛋白(NKCC2,SLC12A1,BSC-1)基因GT重复序列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新疆牧区30~55岁的哈萨克族牧民303例(EH患者152例,正常对照151例),采用经典的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运用荧光标记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毛细管电泳和Genetic Profiler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微卫星基因组扫描分析技术,根据片断大小分离等位基因。检测EH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NKCC2基因GT重复序列多态性。结果:在所有研究人群中NKCC2基因重复序列存在14种等位基因(A1~A14),扩增长度为210~238 bp,其频率介于0.002~0.281,以扩增长度为224 bp的A9等位基因最为常见,其次为A5和A8,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GT重复多态杂合率为0.812,多态信息量为0.803。EH人群NKCC2基因GT重复多态分布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85,P>0.05)。结论:NKCC2基因5′端GT重复多态性标记与新疆哈萨克民族EH可能不相关。  相似文献   
37.
张娜  祖兴旺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0):599-601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辅助化疗对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治疗的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8例.用Pearson X2分析肿瘤大小的分布差异,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并对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以及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等因素进行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68.4%;肿瘤≤2.0 cm组5年生存率为75.9 0A,>2.0 cm且≤3.0 cm组为58.8%;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采样组5年生存率为53.0%,行肺叶切除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为80.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均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均为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要求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水平,积极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使患者及早获得更彻底的治疗.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改良TIPS 治疗的31例BCS所致顽固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早期接受改良TIPS治疗17例(肝静脉广泛阻塞8例,残存肝静脉代偿不全9例),肝静脉开通失败或反复再狭窄转改良TIPS治疗14例。记录手术成功率、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成功。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4.5±6.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降至术后(18.9±2.6) mmHg(P<0.01),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15.6个月。术后1、3、6、12个月时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2%(23/31)、93.1%(27/29)、95.8%(23/24)、95.8%(23/24);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率为3.3%(1/30);术后1年、2年分流道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5.8%(23/24)、91.7%(11/12),继发通畅率皆为100%(24/24,12/12)。 结论 改良TIPS术治疗BCS所致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过程中碘离子(I-)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EK1)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关系,探讨高碘促VEC增殖效应的作用通路。方法 1将体外培养的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碘离子浓度的实验组。2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碘离子浓度培养环境中MEK1蛋白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1在300μg/L碘离子浓度组,ME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0.05)。2 500μg/L、1 000μg/L碘离子浓度可促进MEK1(Ser298位点)磷酸化水平上调(P<0.05)。3各实验组MEK1(Thr286位点)磷酸化水平下调(P<0.05)。结论碘促VEC增殖可能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早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消融(PMCT)序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集早期肝癌患者66例,先行TACE,5~7 d后在超声引导下行PMCT。分析术前、TACE和联合PMCT治疗后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变化。Kaplan-Meier计算无瘤累积生存率,Chi-square分析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者引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66例早期肝癌TACE后较术前ALT、TBIL、DBIL显著升高(P<0.01);联合PMCT后较术前AST、ALT、DBIL升高(P<0.01);联合PMCT后与TACE相比,AST升高(P<0.01), TBIL、DBIL降低(P<0.01)。联合PMCT与术前、TACE相比AFP均降低(P<0.01)。本组病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3年累积生存率98.5%。复发19例,1、2、3年的无瘤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50.8%、41.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联合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是早期肝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TACE后序贯PMCT不会影响肝功能恢复进程,AFP≥100μg/L、病毒载量≥103拷贝/ml和肿瘤边界不规整是早期肝癌TACE联合PMCT序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