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05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318篇
预防医学   147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建立白花丹药材中香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白花丹药材中香草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 mm×4.6 mm,5 μm)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1%冰醋酸水溶液(12:88),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 ml·min-1.结果 香草酸0.010~0.255 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06×103X+7.609(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1.2%.用此条件测得白花丹根、茎、叶中香草酸的量分别为0.011、0.063、0.213 mg·g-1;测得广西植物园、云南红河州金平县、云南西舣版纳南药园的白花丹地上部分香草酸的含最分别为0.169、0.139、0.167 mg·g-1,而广西野生的花丹中香草酸的含量较低.白花丹不同采收期地上部分药材中香草酸的量均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控制白花丹药材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HPLC-ELSD测定白花丹药材中的β-谷甾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测定白花丹药材中β-谷甾醇含量的方法,并比较白花丹药材不同药用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中β-谷甾醇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漂移管温度为40℃,载气(N2)压力3.5 bar.结果 β-谷甾醇1.080~4.860 μg与峰面积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80%.白花丹根、茎中β-谷甾醇的含量分别为0.2074、0.4064 mg·g~(-1),叶中未测到;测得广西产白花丹中的含呈量普遍低于云南所产,西双版纳南药园的白花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白花丹茎中β-谷甾醇的含量较高.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控制白花丹药材质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3.
目的从致惊厥的行为学、安全性角度探讨咪哒唑仑对罗哌卡因致惊厥作用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咪哒唑仑20min后,腹腔注射罗哌卡因,观察小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未惊厥率及其死亡率:并按序贯法分析咪哒唑仑对罗哌卡因致惊厥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结果0.5、1.0mg/kg咪哒唑仑可显著延长罗哌卡因致小鼠惊厥潜伏期(P〈0.05。P〈0.01),显著缩短惊厥持续期(P〈0.01),减少惊厥发生率和死亡率;且本试验剂量咪哒唑仑(0.2、1.0mg/mL与5.0、7.5mg/mL)可分别增大罗哌卡因致惊厥ED50和LD50。结论咪哒唑仑可缓解罗哌卡因的致惊厥作用,结果对临床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4.
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问题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对清髓性自体或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患者早期感染的防治问题进行回顾性研究,与文献资料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感染发生率70.0%,严重感染发生10.0%,死亡1例(3.3%);感染发生的时间为移植+1~25 d,感染持续时间为3~10 d,检出细菌以G-菌为主;经抗菌药物治疗仅1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合并败血症死亡.结论 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率高,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恢复时间密切相关,早期预防性应用氟康唑可以有效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早期经验性应用足量广谱抗菌药物可以明显降低严重感染的发生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5.
为了定量测定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65例经病理确诊的NHL患者的LDH、β2-MG及CA125,判断其与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Ⅰ+Ⅱ期与Ⅲ+Ⅳ期,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无骨髓浸润者与有骨髓浸润者相比,后者LDH和β2-MG均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LDH和CA125明显高于无浆膜腔积液及结外侵犯者,经化疗缓解患者三者水平显著下降,P<0.05.LDH增高组与LDH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0.1%和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生存率分别为84.8%和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25增高组与CA125正常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6%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血清LDH、β2-MG及CA125可能对NHL患者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变形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和耐药机制,为临床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美国DADE产Mi-croscanAutoscan-4型微生物分析仪及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根据仪器专家系统筛选产可疑ESBLs菌株,用表型确认试验进行确认,用WHONET5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21株变形菌中以奇异变形菌为主,在尿液标本中所占比例最大,其对氨曲南的敏感率最高,对其他多种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及时了解医院变形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58.
隐丹参酮对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丹参酮(CTS)对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作用的敏感性并研究隐丹参酮对人胆管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初步探讨隐丹参酮对人胆管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HCCC-9810,采用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予以干预,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及MTT实验,初步研究隐丹参酮对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的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隐丹参酮诱导人胆管癌细胞周期的变化;Hochest染色法检测诱导细胞凋亡;RT-PCR检测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Survivin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 隐丹参酮可明显抑制胆管癌HCCC-9810细胞株的增殖且该抑制效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随着最适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延长,胆管癌细胞明显被阻滞在G0/G1期,使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凋亡数目逐渐增加,Survivin基因mRNA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隐丹参酮对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隐丹参酮能诱导人胆管癌HCCC-9810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布洛芬对脂多糖(LPS)介导人中性白细胞MyD88-p38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健康人外周静脉血20 mL。用密度梯度法分离中性白细胞和用免疫磁珠纯化纯化中性白细胞。用Nucleofection转染系统转染MyD88 siRNA基因。用5μmol/L、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布洛芬和LPS 1μg/mL刺激上述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 MyD88和p38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布洛芬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介导的正常人中性白细胞和MyD88基因沉默中性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正常人中性白细胞和MyD88基因沉默中性白细胞,浓度为50μmol/L和100μmol/L时,可明显抑制ROS的产生达到50.0%±2.4%和42.5%±4.7%,40.0%±3.7%和30.0%±4.6%,与单纯LPS刺激相比P<0.01。同时在正常和MyD88基因沉默细胞,50μmol/L布洛芬可明显抑制LPS介导的MyD88和p38MAPK的表达。结论布洛芬通过下调MyD88-p38MAPK通路抑制人中性白细胞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0.
对历代关于半夏毒性认识的理论及其现代实验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历代本草专著对半夏毒性的认识主要为黏膜刺激性和脏器毒性两方面;现代实验研究包括急性毒性研究、亚急性毒性研究、特殊毒性研究等,主要表现为刺激性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突变毒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