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66篇 |
免费 | 1968篇 |
国内免费 | 11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2篇 |
儿科学 | 228篇 |
妇产科学 | 169篇 |
基础医学 | 1558篇 |
口腔科学 | 272篇 |
临床医学 | 2103篇 |
内科学 | 2205篇 |
皮肤病学 | 174篇 |
神经病学 | 762篇 |
特种医学 | 6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488篇 |
综合类 | 3255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1513篇 |
眼科学 | 390篇 |
药学 | 2037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1363篇 |
肿瘤学 | 1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3篇 |
2023年 | 397篇 |
2022年 | 919篇 |
2021年 | 1134篇 |
2020年 | 940篇 |
2019年 | 733篇 |
2018年 | 679篇 |
2017年 | 657篇 |
2016年 | 574篇 |
2015年 | 842篇 |
2014年 | 1028篇 |
2013年 | 1037篇 |
2012年 | 1441篇 |
2011年 | 1504篇 |
2010年 | 1100篇 |
2009年 | 891篇 |
2008年 | 937篇 |
2007年 | 760篇 |
2006年 | 728篇 |
2005年 | 601篇 |
2004年 | 454篇 |
2003年 | 430篇 |
2002年 | 371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38年 | 2篇 |
1928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肌少症与增龄相关,表现为进行性的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不仅会引起疾病,还会导致高额的社会医疗支出。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探究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以利于肌少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 入选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慢性病患者(≥60岁)共236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慢性病、过去3个月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量表)评估患者抑郁、营养状况。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63例和非肌少症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营养不良及风险、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步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2,95%CI(1.007,1.099)〕、BMI〔OR=0.885,95%CI(0.793,0.988)〕、骨质疏松症〔OR=2.217,95%CI(1.100,4.467)〕、Hb〔OR=0.936,95%CI(0.909,0.964)〕、TG/HDL-C比值〔OR=1.501,95%CI(1.074,2.099)〕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肌少症有回归关系(P<0.05)。根据BMI四分位数分组,不同BMI分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I 24.7~27.0 kg/㎡组患者肌少症发生率低于BMI≤22.4 kg/㎡组(χ2=12.844,P<0.001)。根据TG/HDL-C比值四分位数分组,不同TG/HDL-C比值患者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骨质疏松症、Hb水平降低、TG/HDL-C比值升高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相关;BMI与肌少症的发生呈U型相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发表的中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指标,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EVD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收集中医药干预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2017—2018年。由2位作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有分歧,经讨论解决。[结果] 最终纳入71篇RCT,共计6 129例患者,65个评价指标。单个研究采用指标数量为1~23个,平均为4.07个。使用频次排前14位的指标依次为:心率变化、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最慢心率、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心电图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总心率、24 h动态心电图最慢心率、安全性指标、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症状改善疗效。[结论] 当前中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RCT在指标选择、指标参考标准、指标测量时间、测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不规范问题,需要构建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为高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94.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三联疗法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间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4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为36~58岁,平均42.3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32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9例。手术节段为:L3/L4节段3例,L4/L5节段23例,L5/S1节段18例。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测量随访时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的ROM,评价ASD征象,记录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7.5年,平均5.6年。44例手术患者中5例有ASD征象(11%)。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ROM为3.6°±1.7°,其中ASD患者的ROM为2.2°±0.8°,无ASD患者的ROM为4.6°±1.5°,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与影像学检查有无退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工腰椎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有退变征象的患者手术节段的ROM低,但相邻节段有无退变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可能与随访病例数较少及时间较短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治疗。方法自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对24例患者的26条有严重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经Doppler超声与DSA、CTA或MRA检查,确诊为下肢TAO。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分别用以下方式治疗:①19例患者(21条下肢)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②3例患者(3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③2例患者(2条下肢)行动脉切开取栓手术。结果 19例患者(21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术后随访1~14.5年(平均5.6年),13条患肢症状不同程度好转,可基本正常生活。术前ABI为0.38±0.11,术后6个月为0.7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有效率为61.9%(13/21),截肢率23.8%(5/21)。3例患者(3条下肢)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1条失败后改行低位深组静脉动脉化手术;2例患者(2条下肢)行动脉切开取栓成功;术后随访1~4年(平均1.8年),均无截肢。结论根据病变部位与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静脉动脉化手术是治疗下肢TAO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对40例(80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小肠移植,供受体术前抗生素灌胃,改变供受体术式,减少受体手术时间、手术损伤及供肠缺血时间;采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吻合以及左肾静脉-门静脉单套管吻合,血管吻合方法采用单纯间断吻合,重建供肠血管;移植小肠双造口,静脉补液通路采用股静脉。结果:肠缺血时间≤35min,吻合口无狭窄,40例大鼠接受小肠移植,建模成功35例。结论:改进小肠移植技术中的多个细节后,降低了大鼠小肠移植术的难度。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顺腋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187例顺腋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的病例资料,统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出现的原因,阐述防治措施。结果:187例患者中有2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血肿6例(3.21%),切缘愈合不良10例(5.35%),皮肤坏死2例(1.07%),异味残留8例(4.28%)。结论:顺腋纹小切口腋臭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无功能障碍的优点,术中操作规范,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脑脊髓液生化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价两种不同脑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I型主动脉夹层1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假性胸腹主动脉瘤1例。在单纯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胸降主动脉替换5例(DHCA组);在DHCA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置换9例(ASCP组)。于术前及术后0、6、12、24、48和72h检测脑脊髓液S10013蛋白(S100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ASCP组停循环时间长于DHCA组。两组脑脊髓液中S100β及IL-6的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别。两组S100β于术后12h达到峰值;术后6—72h各时间点两组S100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分别于术后12h和0h达到峰值;术后6h及12h两组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种脑保护方法下主动脉手术中发生的缺氧性脑损伤均属轻型。DHCA结合单侧ASCP具有比单纯DHCA更好的脑保护效果,围手术期的脑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100.
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小肠吸收面积和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肠道面积及吸收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例短肠患者(短肠组)和3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瓜氨酸水平。短肠患者残存小肠长度及直径采用X线造影检测,并测定短肠患者尿D-木糖排泄率和肠道蛋白吸收度。分析短肠患者血清瓜氨酸与残存小肠长度、面积、蛋白及D-木糖吸收的相关性。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测定康复治疗前后瓜氨酸、D-木糖及蛋白吸收水平的变化。结果短肠组血清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94±2.65)比(16.87±5.97)μmol/L,P〈0.01]。短肠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残存小肠长度(r=0.82)及表面积(r=0.86)呈正相关,与尿D-木糖排泄(r=0.56)及肠道蛋白吸收(r=0.48)也呈正相关。6例行肠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血清瓜氨酸水平、蛋白及D-木糖吸收均显著增加,但3者增加百分比之间并无相关。结论血清瓜氨酸水平与短肠患者的小肠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呈正相关,能反映短肠患者小肠功能和衰竭程度,是康复疗效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