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99篇
  免费   13612篇
  国内免费   8192篇
耳鼻咽喉   1099篇
儿科学   2067篇
妇产科学   1093篇
基础医学   9925篇
口腔科学   2292篇
临床医学   17055篇
内科学   13525篇
皮肤病学   1290篇
神经病学   3770篇
特种医学   46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9017篇
综合类   29936篇
现状与发展   40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3085篇
眼科学   3055篇
药学   15197篇
  225篇
中国医学   11274篇
肿瘤学   7409篇
  2024年   740篇
  2023年   2084篇
  2022年   5240篇
  2021年   6505篇
  2020年   5621篇
  2019年   3752篇
  2018年   3734篇
  2017年   4533篇
  2016年   3563篇
  2015年   6007篇
  2014年   7452篇
  2013年   8331篇
  2012年   11697篇
  2011年   12430篇
  2010年   9550篇
  2009年   8009篇
  2008年   8514篇
  2007年   8064篇
  2006年   7237篇
  2005年   5715篇
  2004年   3888篇
  2003年   3458篇
  2002年   2662篇
  2001年   2189篇
  2000年   1586篇
  1999年   999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436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0年   7篇
  1967年   3篇
  196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多种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为提高睑分裂痣治愈率提高可行性方案。方法:对20例睑分裂痣患者进行超脉冲CO2、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治疗。先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仪对皮损进行轻微的剥脱性治疗,治疗达一定深度后再用调Q755nm激光治疗,如果分裂痣表面有毛发,待皮损颜色恢复正常或明显减退后用810nm半导体激光进行脱毛治疗。每次间隔时间3~6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以统计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3次联合治疗后,痊愈11例(55%),显效8例(40%),好转1例(5%),总有效率100%。2例出现浅表瘢痕,1例出现轻度色素脱失。结论: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脱毛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普萘洛尔治疗新疆地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42例,年龄1~14个月,服药剂量:小于3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0.5mg/kg/天;3~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1mg/kg/天;大于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2mg/kg/天。2次/日、饭后30min服药,两次给药间隔6~8h。连续服用1年,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诊,动态评估患儿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及不良反应,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以Achauer疗效评定法及服药前后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42例患儿服药观察12个月后,疗效I级(差)3例,II级(中)16例,III级(好)13例,IV级(优)1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性别、民族、瘤体部位与血管瘤分型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PSV(46.47±26.87)与治疗后PSV(17.67±8.0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RI指数(0.54±0.12)与治疗后RI指数(0.82±0.1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一种交叉异位融合肾新亚型的发病情况,探讨其临床分型、诊断与治疗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髂血管后巨输尿管异位开口和胸椎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资料、影像资料和手术探查交叉异位融合肾的术中所见,然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文献复习证实这可能是交叉异位融合肾的一种新亚型,交叉异位融合肾合并髂血管后异位输尿管在以前的文献中也从未见报道,患者的异位输尿结石并感染通过手术治愈。结论:男性的异位输尿管开口更为隐蔽,需要联合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994.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实时PCR检测HBVDNA载量低于1000拷贝/mL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相对少见。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Cobas HBV DNA定量基线检查,了解其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病毒载量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与高血压病常并存,它们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现在研究提示二者病理生理机制及风险因素有相似性。降血压药和防治骨质疏松的关系也是目前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就高血压病和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6.
慢性胰腺炎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疾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和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流行病学发现,在慢性胰腺炎患者中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慢性胰腺炎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的损害有关。同时,多种因素诸如吸烟、疾病严重程度、患病时间、病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及性别等都可影响慢性胰腺炎后骨质疏松的发生。笔者从流行病学研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讨论慢性胰腺炎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川西地区泌尿系结石的成分构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经确诊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500例,采用红外光自动分析仪(LIIR一20型)分析结石成分构成。用SPSS13.0软件描述性分析相关研究指标。结果: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性别比(男:女)为1.86:1,且以中青年(29~48岁)居多(46.8%)。少年患者以肾结石为主(55%),青年、中年和老年患者以输尿管结石为主(分别占69.9%、65.2%和53.6%)。泌尿系结石成分主要为纯一水草酸钙(28.4%),但青年患者以混合结石(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和碳酸)居多(38.2%)。汉族患者结石成分主要为纯一水草酸钙(29.8%、);藏族多为混合结石(38.0%)。结论:川西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主要为草酸钙,且具有民族和地区差异,建议针对结石成分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技术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由两名固定医师及患者共同评价疗效的方式,对2008年7月~2011年9月应用强脉冲光(波长560~1200nm,脉宽3.2~3.6ms,脉冲延时10~30ms,双脉冲模式,能量密度19~26J/cm2)治疗的156例不同病程、部位、色泽以及治疗次数的门诊瘢痕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瘢痕病程在1个月内的与大于1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短,效果越显著。面部瘢痕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部位,红色和色素沉着性瘢痕治疗效果好于近肤色的瘢痕。整体疗效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而提高,治疗2次与3~5次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3~5次效果最满意,但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后的效果不如4~5次明显。结论:强脉冲光技术无创安全、操作便捷,疗效满意,不失为防治瘢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后,面部不同程度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最终满意度。方法:采用Lumenis One激光与强脉冲光操作系统对不同程度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局部毛细血管和总体皮肤改善情况,并在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满意度回访。结果:经5次治疗(1个疗程)后,轻、中度毛细血管扩张症有效率达100%,重度有效率88.9%,总有效率98.1%,患者满意度为99.1%。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疗效明显,同时改善皮肤衰老状态,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00.

Purpose

To develop a predictive model for circuit clotting in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Methods

A total of 425 cases were selected. 302 cases were used to develop a predictive model of extracorporeal circuit life span during CRRT without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in 24 h, and 123 case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The prediction formula was developed using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 from which a risk score was assigned.

Results

The mean survival time of the circuit was 15.0 ± 1.3 h, and the rate of circuit clotting was 66.6 % during 24 h of CRRT. Five significant variables were assigned a predicting score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no anticoagulation, hematocrit ≥0.37, lactic acid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3 mmol/L and APTT < 44.2 s. The Hosmer–Lemeshow tes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actual circuit clotting (R 2 = 0.232; P = 0.301).

Conclusions

A risk score that includes the five above-mentioned variable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likelihood of extracorporeal circuit clott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