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22篇
  免费   8905篇
  国内免费   5813篇
耳鼻咽喉   872篇
儿科学   1231篇
妇产科学   817篇
基础医学   7115篇
口腔科学   1827篇
临床医学   10646篇
内科学   9500篇
皮肤病学   776篇
神经病学   2785篇
特种医学   32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8067篇
综合类   21014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8771篇
眼科学   1528篇
药学   10479篇
  134篇
中国医学   7238篇
肿瘤学   5205篇
  2024年   471篇
  2023年   1477篇
  2022年   3631篇
  2021年   4487篇
  2020年   3657篇
  2019年   2421篇
  2018年   2459篇
  2017年   2660篇
  2016年   2288篇
  2015年   3950篇
  2014年   4850篇
  2013年   5376篇
  2012年   7566篇
  2011年   7999篇
  2010年   6604篇
  2009年   5717篇
  2008年   5982篇
  2007年   5871篇
  2006年   5222篇
  2005年   4285篇
  2004年   3197篇
  2003年   2823篇
  2002年   2347篇
  2001年   1867篇
  2000年   1345篇
  1999年   758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338篇
  1996年   259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19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的培养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骨髓血中分离出来并加以纯化,进一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从而为探讨后续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肌肉骨骼系统组织缺损的可能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骨髓血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再以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1)通过离体培养,可以使体内环境下低丰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现数目扩增。(2)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3)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贴壁生长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会出现“返祖现象”。(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细胞器与其生物活性变化相一致。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成功为今后利用自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肌肉骨骼系统的组织缺损提供功能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医院融资经营提高资本利用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从资本运作中最主要的手段——融资,去剖析医院以融资方式实现医疗规模迅速扩张的全过程。介绍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及其优缺点,并附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3.
AmpC酶在主要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中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修礼  刘晓宇  孙怡群  樊新 《医学争鸣》2003,24(23):2150-2153
目的:调查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T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结果: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18.9%,52.8%,其中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阴沟肠杆菌为主,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5.4%;绿脓杆菌产AmpC酶和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0%,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3.6%;不动杆菌的产酶率均在8.0%以下,产酶菌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除绿脓杆菌外,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菌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泰能(IMP)的敏感性为99.5%,而对舒普深(CPZ)的耐药率平均为13.8%;非发酵菌对IMP,马斯平(FEP)、CPZ的耐药率平均分别为20.4%,44.3%,18.6%.结论: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非发酵菌,产AmpC酶的菌株已近20.0%,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绿脓杆菌产ES-BLs的菌株也较高,也应该加强监控.对产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重症感染患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点应用泰能或舒普深治疗。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 10 羟基喜树碱 (HCPT)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体外生长及其小鼠肾包膜下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用 10 HCPT处理HepG2细胞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法检测其生长指数 (GI) ,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其克隆形成率 ;建立HepG2小鼠肾包膜下移植瘤模型 ,每天腹腔注射 10 HCPT ,第 6天处死动物 ,测量瘤块体积。结果  10~ 3 60mg/L浓度 10 HCPT处理组HepG2细胞GI分别为 84.72 %~ 47.65 % ,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5 )。 90~ 3 60mg/L 10 HCPT处理组HepG2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分别为 3 8.80 %~ 2 5 .2 0 % ,与对照组比较亦明显降低 (P <0 .0 1) ,两者均具有量效依赖关系。 3× 10 -3 ~ 9× 10 -3 mg/3 0 g剂量 10 HCPT处理组小鼠肾包膜移植瘤体积分别为 2 .93~ 1.88mm3 ,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小 (P <0 .0 1)。结论  10 HCPT对HepG2的体外生长及其小鼠肾包膜移植瘤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8-硝基白杨素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 8-硝基白杨素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荷Lewis肺癌雄性小鼠 5 0只 ,随机分为5组 (NS对照组 ,环磷酰胺组 ,低、中、高剂量 8-硝基白杨素组 ) ,每组 1 0只 ,均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末次给药 2 4h后 ,颈椎脱位处死小鼠 ,观察各组瘤重减轻情况及转移结节数。结果 低、中、高剂量 8-硝基白杨素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肿瘤转移结节的数 (阳性药对照组和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 ,P均<0 .0 1 ) ,高剂量 ( 5 0mg kg) 8-硝基白杨素与 1 0 0mg kg的环磷酰胺的抗肿瘤作用相当 (P >0 .0 5 )。结论  8-硝基白杨素作为一种新黄酮衍生物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6.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 4 2例 ,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 ,截取 4 5~ 5 0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 1cm作吻合 ,贮尿囊底部与尿道 6针吻合 ,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 4 2例 ,术后随访12~ 96个月 ,平均 4 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 38例 (90 .5 % ) ,夜间控尿良好者 36例 (85 .7% )。术后 12个月代膀胱容量 (36 1± 4 8)ml,最大排尿压 (86 .8± 2 1.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18.4± 6 .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 结论 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 ,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 ,操作简单 ,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 ,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 ,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 ,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犬热缺血供体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肺功能情况。方法 采用室温下热缺血 3 0min、LPD液灌注后 4℃保存 2 5h时的供肺 ,行右肺同种异体移植手术 7例 ,术前及监测恢复灌注 0 5 ,1,2及 4h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肺动态顺应性 (Cdyn)、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心输出量的变化 (CO)。结果 所有受体犬在观察期间均存活。恢复灌注 4h内的肺功能各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或者虽然有统计学差异 ,但仍有较好的绝对水平。结论 热缺血 3 0min低温保存 2 5h的供肺可以维持生命 ,恢复灌注后 ,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在灌注后一段时间内 ,供肺功能下降 ,但仍可较好支持生命。  相似文献   
98.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s)催化氢化可的松(皮质酮)和可的松(脱氢皮质酮)的相互转化,对调节局部糖皮质激素的活性起着重要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可诱导胰岛素抵抗。肝、脂肪等组织内11β-HSD活性的改变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0月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骨赘.全部操作均在显微镜(10x)放大监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显微器械、1mm枪式椎板咬骨钳及微型刮匙配合进行。充分减压后作自体髂骨移植及钛板固定。结果:术中失血量平均每节段为80ml,术后咽喉部牵拉反应较轻.无并发症,3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2例术后3个月开始改善,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至13.4分,平均改善率为75.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结论:经颈前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组织分辨能力,操作精细.手术创伤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0.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