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87篇 |
免费 | 4806篇 |
国内免费 | 26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2篇 |
儿科学 | 557篇 |
妇产科学 | 215篇 |
基础医学 | 2879篇 |
口腔科学 | 776篇 |
临床医学 | 5039篇 |
内科学 | 3727篇 |
皮肤病学 | 530篇 |
神经病学 | 744篇 |
特种医学 | 1662篇 |
外科学 | 3784篇 |
综合类 | 12340篇 |
现状与发展 | 17篇 |
预防医学 | 5601篇 |
眼科学 | 626篇 |
药学 | 5473篇 |
76篇 | |
中国医学 | 5437篇 |
肿瘤学 | 14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710篇 |
2023年 | 853篇 |
2022年 | 1727篇 |
2021年 | 1945篇 |
2020年 | 1772篇 |
2019年 | 984篇 |
2018年 | 996篇 |
2017年 | 1292篇 |
2016年 | 1001篇 |
2015年 | 1751篇 |
2014年 | 2193篇 |
2013年 | 2803篇 |
2012年 | 4009篇 |
2011年 | 4207篇 |
2010年 | 3791篇 |
2009年 | 3425篇 |
2008年 | 3435篇 |
2007年 | 3383篇 |
2006年 | 2863篇 |
2005年 | 2225篇 |
2004年 | 1589篇 |
2003年 | 1210篇 |
2002年 | 965篇 |
2001年 | 874篇 |
2000年 | 698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实现医学可视化的网络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小波描述子的表面渲染数据渐进传输方法.首先针对用于表面重建的序列平面轮廓为周期序列的特点,提出数字轮廓小波描述子的概念.基于小波描述子进行渐进传输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将轮廓采用小波描述子表示,然后对这些小波描述子系数序列渐进发送.在接收端,利用陆续收到的描述子系数序列重构轮廓,进行表面重建与渲染,重建精度和渲染效果随着不断收到‘细节'部分数据而得到改善并最终达到发送端的效果.该方法可以在数据无损传输的情况下,降低对传输网络带宽的要求,文中实验研究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endoscopic micro-robot operating at 36 kHz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issue of patient' s health and safety regarding exposure to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addressed. Th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and current density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es on the biological tissues surrounded by the wireless power launching coil. In view of this purpose, the limited close-ound solenoid electromagnetic model is buil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ic intensity and the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and current density is deduced, an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don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SAR and current density related to different tissue catalogs are all very small and do not exceed their own limits respectively when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is 36 kHz.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对慢性应激大鼠β—内啡肽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应激大鼠β-内啡肽(β-EP)分泌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训练后期给予3周的冷刺激,测定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β-EP的含量。结果:(1)经过3周的冷应激后,大鼠产生显著的身心变化,下丘脑和血清β-EP的含量均显著升高,从而表明冷应激可使机体β-ED的合成和释放增多。(2)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后,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β-EP含量显著下降;而对运动训练的大鼠施加冷刺激后,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β-EP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以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最为明显。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减少内源性β-EP的释放,有效对抗大鼠机体对冷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维持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分泌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年轻成人Perthes病的临床表现与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例有或无症状年轻成人Perthes病患者作X线和MRI检查 ,测量CE角、ATD、髋臼商、头颈商、关节内侧间隙和髋臼覆盖率等X线指标 ,以及关节积液、外侧关节囊厚度等MRI表现。统计分析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MRI检查显示外侧关节囊厚度与愈合后遗的症状有相关性 ,关节积液量有明显的差异趋势 ,但因样本量过少 ,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各项X线测量指标亦未显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外侧关节囊厚度与年轻成人Perthes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部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常见。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随着国内外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大多数医生倾向于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我科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采用AO动力髁螺钉系统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共1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军字1号"工程的实施为检验信息管理工作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收费和检验结果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对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采用环扎巩膜外势压及眼内注气等综合疗法。结果:治疗成功率由85%提高到90%。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各种蛋白质在一定的泳动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相对迁移率不同的特点,分析615 纯系小鼠血清中的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分布,进行了定位分析。方法:采用高pH 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特殊染色法。结果:615 鼠血清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可分离出13 ~15 条区带,脂蛋白3 条、白蛋白2 条、糖蛋白5 条、铜蓝蛋白1 条、血红蛋白1 条、结合珠蛋白3 条。根据每种蛋白质的Rm 值定位顺序从阳极到阴极依次为1 .糖蛋白、2.脂蛋白、3 .白蛋白、4.脂蛋白、5 .糖蛋白、6 .巨球蛋白( 根据其它资料) 、7 .铜蓝蛋白、8 .结合珠蛋白、9 .Hb、10 .运铁蛋白( 根据其它资料)、11 .脂蛋白、12 ~14 .均为糖蛋白。光密度扫描615 鼠血清蛋白质相对面积比分别为白蛋白为48-4、α1 球蛋白为6-9、α2 球蛋白23-8 、β球蛋白为5-0 、γ球蛋白为13-8 。结论:615 鼠血清蛋白质的定位分析对于615 鼠可移植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鼠的蛋白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利用Rm 值来作蛋白质定位分析简单易行,关键在于掌握实验条件的恒定。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玻璃体脱出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木中发生玻璃体脱出的处理及其效果。方法37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使用剪刀-棉签行开放式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成功植入或缝线固定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36眼(97.3%),术后矫正视力≥0.5青28眼占76%。结论术中玻璃体脱出者施行玻璃体切除术并Ⅰ或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