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66篇 |
免费 | 2722篇 |
国内免费 | 159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9篇 |
儿科学 | 229篇 |
妇产科学 | 192篇 |
基础医学 | 1938篇 |
口腔科学 | 416篇 |
临床医学 | 2530篇 |
内科学 | 2464篇 |
皮肤病学 | 190篇 |
神经病学 | 842篇 |
特种医学 | 70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777篇 |
综合类 | 4752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1946篇 |
眼科学 | 604篇 |
药学 | 2350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1811篇 |
肿瘤学 | 1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9篇 |
2023年 | 475篇 |
2022年 | 1024篇 |
2021年 | 1311篇 |
2020年 | 1065篇 |
2019年 | 832篇 |
2018年 | 732篇 |
2017年 | 782篇 |
2016年 | 689篇 |
2015年 | 996篇 |
2014年 | 1259篇 |
2013年 | 1169篇 |
2012年 | 1579篇 |
2011年 | 1711篇 |
2010年 | 1196篇 |
2009年 | 954篇 |
2008年 | 1157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1004篇 |
2005年 | 816篇 |
2004年 | 687篇 |
2003年 | 824篇 |
2002年 | 709篇 |
2001年 | 545篇 |
2000年 | 405篇 |
1999年 | 262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62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06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CPN10)对成骨细胞(OB)-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s)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培养上清相通但二者互相不接触的成骨细胞一单个核细胞共育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CPN10(10μg/ml)处理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TRAP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小牛骨磨片吸收陷窝,②应用Realtime PCR检测与破骨细胞生成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结果两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所获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小于CPN10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PN10组与对照组相比NFATc1、c-Fos、RANKL、OPG相对浓度分别为7.410±1.738、8.844±1.981、22.4272±2.058、2.445±0.2517(P0.05),对照组各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CPN10组。结论 CPN10在成骨细胞-单个核细胞(OB-PBMs)共培养体系中可促进OC的生成及骨吸收,CPN10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致其分泌的OPG/RANKL比例失调,并上调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c-Fos、RANKL、OPG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建立兔耳模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MP-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inh|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病理性瘢痕皮回植术后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瘢痕皮回植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方法建立兔耳病理性瘢痕模型。共分为3组:正常皮肤组(对照组,A组)、病理性瘢痕组(B组)及瘢痕皮回植组(c组)。切取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标本MMP-1、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经瘢痕皮回植术后,MMP-1及TIMP-l均较A组明显升高(P〈O.01).MMP一1的表达较TIMP一1明显增强(P〈O.01)。结论瘢痕皮回植术治疗瘢痕的机制与瘢痕组织内MMP一1和TIMP一1相互作用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993.
MRI评估胎儿神经系统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价值及其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50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胎儿的超声和MRI资料,与产后诊断或尸体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50例患者共检出神经系统病变594处,包括单纯侧脑室增宽99处、脑积水21处、小脑延髓池增宽59处、Dandy-Walker畸形/小脑发育不良45处、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如67处、透明隔增宽6处、脑白质软化15处、室管膜下囊肿/出血30处、颅内出血26处、颅内实质性病变14处、蛛网膜囊肿60处、孔洞脑13处、脑裂14处、积水型无脑畸形3处、脑水肿1处、平滑脑4处、脑组织发育不良3处、全前脑20处、小头畸形8处、头形异常3处、开放性神经管缺陷68处、脑血管畸形5处、透明隔缺如2处、颅底凹陷症1处、枕骨大孔窄1处、囊性松果体1处、脉络丛病变5处。超声正确诊断487处,准确率81.99%(487/594),MRI正确诊断551处,准确率92.76%(551/594)。结论对于胎儿神经系统各种病变,超声和MRI各有优劣,明确MRI应用指征有助于指导合理地选择产前MRI,从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HBV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整理近7年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3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进行保肝治疗、射频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单独应用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单纯内科保肝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而在单纯内科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射频治疗者为8.5个月,射频治疗的同时联合NAs抗病毒者为12个月;介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介入治疗的同时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为13个月。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与内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7.35,P=0.007;射频治疗与射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1.78,P=0.001;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6.43,P=0.000)。结论给予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其生存期,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9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2月,采用LRFA方法治疗各类肝癌26例,肿瘤位于肝脏Ⅲ、Ⅳ、Ⅴ、Ⅷ段或膈顶以及邻近胆囊胃肠等空腔脏器部位,直径2.2~11.0 cm,单病灶18例,多病灶8例,共39个病灶。肝功能Child A或B级。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LRFA治疗,消融时间12~112 min,平均48 min;术后出现腹水2例,胸腔积液1例,无肝衰竭、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B超、CT扫描检查,17例肿瘤不同程度坏死,4例部分液化,5例发现多发病灶及门静脉癌栓消融无效。结论〓LRFA易于操作,并发症少,对特殊部位的肝癌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延续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自护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5例病情稳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实施院内和院外干预,院内干预包括出院前肺康复技能指导和自我管理培训,院外干预包括门诊复查、定期随访和举办健康教育活动等。对照组出院时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不定期随访。连续干预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pO2及最大呼气峰流速值、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延续性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护行为,从而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7.
胃癌肝转移(GCLM)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GCLM以多发性转移居多.且常伴有肝外病变.特别是腹膜转移,其中绝大多数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目前,治疗GCLM的方法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治疗、胃癌姑息性切除、转移灶消融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全身化疗等。根据GCLM治疗现状以及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的临床实践,对于GCLM患者,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全身状态、原发胃癌类型及肝转移程度等,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开展积极的综合治疗,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系统评价胃癌原发灶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胃癌肝转移(GCLM)的临床价值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2013年3月前在PubMed、Embase、Ovid、Springer-Link、WebofScience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已公开发表的胃癌联合肝脏切除治疗与单纯胃癌切除治疗进行比较的临床研究,通过人选标准和排出标准筛选文献,采用NOS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分析软件为Statal2.0。结果共有9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GCLM患者431例,其中胃癌联合肝脏切除治疗组189例,单纯胃癌切除组242例。9个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胃癌原发灶联合肝转移灶切除组患者术后生存明显优于单纯胃癌切除组(合并HR=0.50,95%a:0.34~0.7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CLM患者在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进行胃癌原发灶联合肝脏切除术可以改善预后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PELD)评分系统用于预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101例小儿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患儿术前诊断均为胆道闭锁。术前对每例患儿进行PELD评分,根据PELD评分将患儿分为两组:低分组(PELD评分16分,62例)和高分组(PELD评分≥16分,39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和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组性别、移植物(肝)重量/受体的体重、供肝冷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LD高分组患儿移植术后的肺部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分组(均为P0.05)。结论术前PELD评分可用于预测婴幼儿肝移植的预后,为婴幼儿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的治疗、监护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术前PELD评分较高的患儿,应加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监护处理。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