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82篇 |
免费 | 1700篇 |
国内免费 | 8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篇 |
儿科学 | 339篇 |
妇产科学 | 109篇 |
基础医学 | 1127篇 |
口腔科学 | 227篇 |
临床医学 | 2103篇 |
内科学 | 1326篇 |
皮肤病学 | 208篇 |
神经病学 | 257篇 |
特种医学 | 578篇 |
外科学 | 1569篇 |
综合类 | 4650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预防医学 | 1982篇 |
眼科学 | 136篇 |
药学 | 2111篇 |
27篇 | |
中国医学 | 1648篇 |
肿瘤学 | 6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190篇 |
2022年 | 513篇 |
2021年 | 655篇 |
2020年 | 600篇 |
2019年 | 297篇 |
2018年 | 348篇 |
2017年 | 487篇 |
2016年 | 349篇 |
2015年 | 719篇 |
2014年 | 868篇 |
2013年 | 1062篇 |
2012年 | 1398篇 |
2011年 | 1603篇 |
2010年 | 1479篇 |
2009年 | 1366篇 |
2008年 | 1327篇 |
2007年 | 1275篇 |
2006年 | 1227篇 |
2005年 | 926篇 |
2004年 | 660篇 |
2003年 | 549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345篇 |
2000年 | 253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孤立肾肾结石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PCNL治疗的22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以及5年以上随访资料,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无石率(stone free rate,SFR)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超声检查评估远期结石复发率,通过血肌酐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评估肾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0.3±11.8)岁,10例解剖性孤立肾,12例功能性孤立肾,中位结石直径为1.65(1.1~3.9) cm,全部为多发结石,包括7例鹿角形结石。术前的中位血肌酐为104.5(60.0~460.0) μmol/L,平均eGFR为(60.3±29.4) mL/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8.2±42.0) min,各有11例单通道和双通道PCNL。术后第一天的中位血肌酐为102.0(63.0~364.0) μmol/L,平均eGFR为(58.0±25.1) mL/min,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7±5.2) d。本组有5例(22.7%)患者出现短期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同时出现术后感染和大量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胸膜损伤,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 2例(9.1%)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发生输尿管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后好转;其余15例(68.2%)患者均未见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6.2(4.7~11.1)年,最近一次随访的中位血肌酐为104.0 (72.4~377.0) μmol/L,平均eGFR为(60.1±23.7) mL/min,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例(27.3%)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术后初始和最终SFR分别为72.7%和100%; 6.2年的随访时间内9例(40.9%)患者结石复发,复发后共进行13次取石手术,最近一次随访的SFR为63.6%。结论: 本研究目前是国内外已有报道中关于孤立肾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标准通道PCNL治疗孤立肾肾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理想的SFR。长期随访结果表明仍有较高的结石复发率,但术后患者远期肾功能稳定,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992.
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绝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不可行手术切除,患者生存质量低,生存
周期短,传统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大,因而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胆管癌的一种新的局部治疗方法优势明显。近年来,ERCP介导的PDT治疗胆管癌的研究在国外逐
渐兴起。其可有效缓解胆管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望成为治疗胆管癌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
预后,为临床早期识别本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
的42 例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42 例患儿中男
15 例(35.7%),女27 例(64.3%),男女比例1?1.8,年龄(9.20±4.66)岁(最小4 个月,最大17 岁)。首发症状以癫痫发作
(47.6%,20/42)和精神行为异常(35.7%,15/42)最为常见;患儿在病程中累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36/42,85.7%)、癫痫
发作(36/42,85.7%)、言语障碍(32/42,76.2%)、运动障碍(28/42,66.7%)、意识障碍(28/42,66.7%)、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26/42,61.9%)及睡眠障碍(24/42,57.1%)等症状。42 例患儿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为阳性;50.0%(21/42)的患
儿头颅MRI检查结果异常,病变累及顶叶、额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及视神经等部位,1 例患儿病变累及视神经
合并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阳性;40 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92.5%
(37/40)出现异常,以弥漫性慢波为主要表现,1 例可见δ 刷;合并肠系膜畸胎瘤1 例,占2.4%(1/42)。出院时mRS评
分为2.14±1.46,较住院期间最高mRS评分(3.88±1.38)显著降低(P<0.05),疗效显著;随访3~39 个月,出院后3 个月
时mRS评分仅为0.81±1.29,与出院时mRS评分比较仍有显著改善,其中76.2%(32/42)mRS评分≤2,预后良好;4.8%
(2/42)的患儿复发,无死亡病例。开始免疫治疗时间和病程中最高mR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开始免疫治疗时间越
早、病程中mR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结论: 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是儿童抗NMDAR脑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免疫治疗效果显著,开始免疫治疗的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
要因素;抗NMDAR脑炎可合并其他自身抗体,其临床意义及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肾盂癌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可能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78例肾盂癌患者,其中30例采用常规开放性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为对照组,48例采用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率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远期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1和G2级、国际抗癌联盟(UICC)病理分期T1和T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较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3级、UICC病理分期T3 ~ T4期患者高(P <0.05,P<0.01).结论 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量少等优点;肿瘤大小、细胞分级及病理分期是影响远期预后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胰岛素和川芎嗪单独和联合治疗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蛋白-1(sTRE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影响,观察其抗炎和抗氧化效果.方法 建立重度烫伤内毒素血症SD大鼠模型80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胰岛素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川芎嗪组(腹腔注射川芎嗪)、联合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和川芎嗪)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20只.测定各组伤前,伤后1、3、5和7d血浆sTREM-1、ICAM-1、MDA和SOD水平变化.结果 4组伤后各时间点血sTREM-1和sICAM-1以及MDA水平均高于伤前(P<0.01),SOD水平低于伤前(P<0.01).胰岛素组、川芎嗪组和联合组伤后各时间点血浆sTREM-1、sICAM-1以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伤后各时间点血浆sTREM-1、sICAM-1和MDA水平均低于胰岛素组和川芎嗪组(P<0.01),SOD水平均明显高于胰岛素组和川芎嗪组(P<0.01).结论 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存在过度炎性反应和氧自由基损伤,胰岛素和川芎嗪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且联合治疗比单独治疗效果好;胰岛素和川芎嗪联合治疗可作为防治严重烫伤后过度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65例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并进行病史收集、生化指标检测和血糖监测,分析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68例患者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25.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46,95%CI(1.58~8.24)]、病程[OR=2.67,95%CI(1.87~5.36)]、肌酐[OR=1.24,95%CI(1.03~1.64)]、BMI[OR=0.56,95%CI(0.33~0.87)]和空腹C肽[OR=0.67,95%CI(0.32~0.89)]是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当患者具有高龄、病程长、肌酐高、体重指数(BMI)低和空腹C肽低等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时,应注意加强血糖监测,防范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长期使用敌鼠钠盐地区杀灭黄胸鼠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长期使用敌鼠钠盐的地区敌鼠钠盐对黄胸鼠的毒杀效果。方法现场使用不同浓度毒饵进行7d饱和投药。结果0.10%和0.16%稻谷毒饵的盗食率分别为35.99%和26.21%,灭效分别为79.44%和92.70%。0.10%小麦毒饵的盗食率和灭效分别为38.36%和85.92%。2种稻谷毒饵的盗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2.97,P<0.01),灭效差异无显著性(χ2=0.32,P>0.05)。相同浓度的敌鼠钠盐稻谷和小麦毒饵之间盗食率和灭效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64,P>0.05;χ2=0.03,P>0.05)。结论该地使用敌鼠钠盐防制黄胸鼠仍有良好效果,不宜盲目提高药物的使用浓度,但灭鼠药物的轮换使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利司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利司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时限至2016年5月;2位研究者独立评阅文献,并筛选及予以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篇RCT,文献质量评价均属低偏倚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2 089例,其中试验组(利司鲁肽治疗)1 128例,对照组(安慰剂)9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于治疗周期末,2组HbA1c水平、HbA1c达标率(≤6.5%)有统计学差异(P<0.05),FPG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低血糖反应及因不良事件(AE)退出治疗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泻、头痛、头晕、鼻咽炎及SA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司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较好控制作用,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有较大差异,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99.
湖北省1991~200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线形回归模型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利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和可预防性指数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湖北省200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8.37‰,婴儿死亡率为23.24‰,与1991年相比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死因分别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意外窒息.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潜在寿命损失率(PYLL‰)分别为190.34年/千人和1731.22年/千人.可预防性指数在1991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3位次.结论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是潜在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必须大力开展儿童死亡的监测与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α-芋螺毒素(α-Conotoxin, α-CTx)作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的专一性拮抗剂,是研究nAChRs相关药理和生理功能的重要工具。目的 对特异区分α6/α3β2β3和α3β2两种nAChRs亚型的α-CTx LvIA进行研究,确定影响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方法 通过序列比对,两步法氧化折叠、双电极电压钳和圆二色谱等技术确定LvIA中影响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并探索该位点对LvIA影响的机制。结果 确定了LvIA中第五位组氨酸(His,H)的关键作用,当第五位的His分别被丙氨酸(Ala,A)、天冬氨酸(Asp,D)和色氨酸(Trp,W)分别取代后,都会导致LvIA对所有受体亚型的活性丧失。圆二色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变化对LvIA的二级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第5位His是维持LvIA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该氨基酸极性和侧链的变化均会导致LvIA活性的丧失,但是对其二级结构影响较小。LvIA中第5位氨基酸与nAChR的相互作用力是保证其活性的关键。该结论为基于LvIA设计新型专一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的工具探针改造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