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54篇
  免费   6360篇
  国内免费   4226篇
耳鼻咽喉   792篇
儿科学   1162篇
妇产科学   303篇
基础医学   4768篇
口腔科学   1506篇
临床医学   7851篇
内科学   6358篇
皮肤病学   526篇
神经病学   1885篇
特种医学   25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6092篇
综合类   16475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6574篇
眼科学   1131篇
药学   7090篇
  90篇
中国医学   6077篇
肿瘤学   3153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777篇
  2022年   1879篇
  2021年   2468篇
  2020年   2183篇
  2019年   1360篇
  2018年   1435篇
  2017年   1840篇
  2016年   1477篇
  2015年   2677篇
  2014年   3353篇
  2013年   3977篇
  2012年   5792篇
  2011年   6128篇
  2010年   5295篇
  2009年   4691篇
  2008年   5015篇
  2007年   4800篇
  2006年   4415篇
  2005年   3566篇
  2004年   2517篇
  2003年   2227篇
  2002年   1729篇
  2001年   1448篇
  2000年   1129篇
  1999年   536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79年   26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12篇
  1972年   14篇
  1971年   11篇
  196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刺治疗脑萎缩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俊芳 《中国针灸》2004,24(8):541-543
目的:比较针刺与中药治疗脑萎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40例脑萎缩患者分为观察组(80例,用耳针、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与对照组(60例,口服中药八珍汤加减),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8%和96.3%,对照组为45.0%和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脑萎缩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992.
针刺退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肖蕾  蒋戈利  赵建国  王立新 《中国针灸》2004,24(11):796-799
目的:介绍近年针刺退热的临床治疗状况及机理研究,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退热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目前针刺退热在疗效评定标准、针刺穴方及机理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滨蒿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各种色谱法分离纯化 ,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干燥花蕾中分离得到 4个黄酮类化合物 ,鉴定为金丝桃苷 (Ⅴ ) ;泽兰黄酮 (Ⅵ ) ;胡麻素 (Ⅶ ) ;5 ,7,2′,4′-四羟基-6 ,5′- 二甲氧基黄酮 (Ⅷ )。结论 :化合物Ⅴ ,Ⅵ ,Ⅶ ,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994.
滨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滨蒿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LH - 2 0柱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 ,UV ,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干燥花蕾中又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 ,为 β-谷甾醇 (Ⅸ )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Ⅹ ) ,6-去甲基茵陈色原酮 (Ⅺ ) ,茵陈香豆酸乙 (Ⅻ ) ,华良姜素 ( ) ,异东莨菪苷 ( )。结论 :化合物Ⅺ ,Ⅻ ,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Ⅺ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LPS诱导的BT325细胞株脑啡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检测一定剂量LPS和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对BT325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应用RT PCR观察细胞中脑啡肽酶(neprilysin ,NEP)表达的变化。结果 :一定剂量LPS作用于BT325细胞株 ,BT32 5细胞存活率下降 ,细胞内NEP的表达降低。人参皂苷Rg1能提高LPS诱导的BT325细胞的存活率 ,使细胞内NEP的表达增高。结论 :一定剂量的LPS能造成细胞损伤和细胞内NEP表达降低的模型 ,人参皂苷Rg1对LPS造成的细胞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并可以增高细胞内NEP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6.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分析我国中药材GAP基地红心大白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心大白菊挥发油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 ,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检出 136个色谱峰 ,鉴定出 47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62.24%。结论 :红心大白菊挥发油中 ,雪松醇、喇叭醇和 1-(1,5-二甲基-4-己烯基 )-4-甲基苯是其主要成分 ,以倍半萜类化合物喇叭醇含量最高 ,占总挥发油量的 13.9%。  相似文献   
997.
参藿口服液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小鼠研究参藿口服液的初步药理作用。方法 :游泳、避暗、自主活动度和睡眠实验。结果 :参藿口服浓缩液 5~10mL·kg-1连续口服给药 7d ,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增加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 ,对剥夺睡眠小鼠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藿口服浓缩液 5~2 0mL·kg-1连续口服给药 10d ,可明显增加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度 ,并能对抗安定所致的镇静作用 ,缩短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结论 :参藿口服液对小鼠具良好的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学习记忆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药用肉苁蓉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的 :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和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对荒漠肉苁蓉 2个野生居群和管花肉苁蓉 4个野生居群进行RAPD分析 ,利用POPGENE1.31版软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荒漠肉苁蓉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 47.37% ,2个居群多态位点分别为 39.4 7%和 35.53% ,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 0 .135 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为 0.2072 ,基因分化系数Gst=0.2546。管花肉苁蓉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 27.5 9% ,各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从 19.54 %到 25.29% ,其中安迪尔居群的最高 25.29% ,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 0.0823,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为 0.1258,基因分化系数Gst=0.1755。结论 :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在居群间均有一定的分化 ,荒漠肉苁蓉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管花肉苁蓉 ,并已明显分化成 2个生态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的用于糖尿病和降血糖药物研究的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模型。方法:大鼠胰腺经胶原酶消化后,利用细胞贴壁时间、紧密程度及存活时间的差异,获得较为纯净的胰岛细胞。通过胰岛素含量测定,葡萄糖刺激实验及移植实验评价该细胞的功能。结果:分离得到的胰岛细胞成活率可达95%以上;双硫腙染色表明大部分细胞团为含有β细胞的胰岛细胞团;经RPMI 1640培养的细胞,其上清及细胞内的胰岛素含量均高于DMEM组,且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优于DMEM组:培养的胰岛细胞移植入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可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至正常。结论:利用该方法得到的胰岛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有望成为一种实用的降糖药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中5-HT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SSRIs和SNRIs类药物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多态性分析(PCR)技术对148例抑郁症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基因型分析;用HAMD量表评定抗抑郁药的疗效。结果抑郁症5-HTT基因型频率(LL 24.3%,LS 44.6%,SS 31.1%)、等位基因频率(L 46.6%,S 53.4%)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LL29.0%,LS 47.0%,SS 24.0%)、等位基因频率(L 52.5%,S 47.5%)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HAMD总分有显著差异(P<0.01);经4周SSRIs和SNRIs类抗抑郁药治疗后,HAMD总分均显著下降,减分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5-HTT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不存在相关性,但与抑郁症疾病严重程度和抗抑郁药治疗效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一区域的基因型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