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068篇 |
免费 | 14309篇 |
国内免费 | 85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69篇 |
儿科学 | 2530篇 |
妇产科学 | 822篇 |
基础医学 | 8715篇 |
口腔科学 | 2934篇 |
临床医学 | 18194篇 |
内科学 | 12737篇 |
皮肤病学 | 1650篇 |
神经病学 | 3112篇 |
特种医学 | 540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363篇 |
综合类 | 42347篇 |
现状与发展 | 38篇 |
预防医学 | 18864篇 |
眼科学 | 1787篇 |
药学 | 18545篇 |
189篇 | |
中国医学 | 14771篇 |
肿瘤学 | 66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4篇 |
2023年 | 1773篇 |
2022年 | 4498篇 |
2021年 | 5600篇 |
2020年 | 5047篇 |
2019年 | 2854篇 |
2018年 | 2874篇 |
2017年 | 4032篇 |
2016年 | 3092篇 |
2015年 | 5658篇 |
2014年 | 7642篇 |
2013年 | 9462篇 |
2012年 | 13678篇 |
2011年 | 14489篇 |
2010年 | 13498篇 |
2009年 | 12256篇 |
2008年 | 12398篇 |
2007年 | 11996篇 |
2006年 | 10866篇 |
2005年 | 8504篇 |
2004年 | 6156篇 |
2003年 | 4839篇 |
2002年 | 3695篇 |
2001年 | 3445篇 |
2000年 | 2528篇 |
1999年 | 872篇 |
1998年 | 198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98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49篇 |
1993年 | 110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3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15篇 |
1958年 | 19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7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原发性胆囊癌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TNM分期、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86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率为71%;组织学类型以腺癌最常见(88.3%);TNMⅠ,Ⅱ期患者分别占12%和14%,Ⅲ~Ⅳ期占74%;根治性切除率为36%;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可能使患者获长期生存。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愈胆囊癌惟一的有效手段,必要的影像学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分期有重要帮助。根据TNM分期实施积极的根治性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高龄肠梗阻并存其他脏器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70岁以上206例高龄肠梗阻并存其他疾病患者在实施手术、非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控制疾病后,采取基础、饮食、心理护理以及病情观察、胃肠减压、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护理.结果 10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5例治愈.另10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72例治愈.结论 提高对高龄肠梗阻并存其他疾病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加强患者各器官功能支持和营养代谢支持,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胃瘫(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果PGS多发生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7~14 d,经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PGS均在术后4周内消除。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的病因复杂,采取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的有效手段,分阶段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94.
995.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human kallikrein 10(hKl0)mRNA与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蛋白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癌灶中心及其远端切缘中hK10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hK10 mRNA在胃癌癌灶中心和远端切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20、0.02±0.0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与其一致。癌灶中心的hK10阳性表达率为90%,远端切缘对照组为1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8,P<0.01)。hK10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hK10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在胃癌的诊断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达到88%(21/24)和92%(22/24),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类型。3例浆液性囊腺瘤未行手术治疗;21例手术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远端胰腺切除术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肿瘤摘除术3例,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均获随访,3例未手术者肿瘤无增大,1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B超和CT是胰腺囊性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伴有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需手术治疗。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通过对25例前路手术治疗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探讨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5例非连续节段颈椎病人进行前路减压和重建.应用Cage加Cage重建14例;Cage加前路钢板固定7例;Cage加钛网和前路钢板重建4例.并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神经学检查随访20例病人的治疗结果.结果 随访时间18个月-6年3个月.平均37个月.应用JOA评分(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术前平均评分6.2分(3-8分),术后平均评分11.4分(4-15分).有19例见到影象学融合.6例临床融合.未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结论 对于非连续节段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不稳的表现,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的两组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鼻咽内窥镜的比较观察,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改变。方法将41例腭裂术后患者,按照在腭裂修复时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分为重建组(22例)和非重建组(19例),以鼻咽纤维内窥镜记录静态和发音时腭咽闭合运动状况,对两组患者腭咽闭合运动类型和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非重建组明显缩小,各壁光滑丰满,未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环状闭合为主。非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大,可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冠状闭合为主。经比较重建组腭咽闭合良好率(90.91%)明显优于非重建组(37.31%)。结论鼻咽内窥镜观察证实腭咽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重建组。腭裂修复术时重建腭咽肌肉有助于缩小腭咽腔和更易于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