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与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早期应答反应对耐药的预测.方法 对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门诊乙肝患者20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服药后4、12、24周HBV-DNA下降<103cp/ml的患者和HBV-DNA下降幅度大(>3log10cp/ml)的患者,HBV-DNA回升耐药率低.结论 可根据服药后12周HBV-DNA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情况,来预测乙肝患者耐药的发生率,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2.
目的 收集并系统分析云南省2009—2019 年手足口病病例和病原监测数据,掌握流行规律、防治重点人群和地区,病原谱的构成及变迁。方法 自2008年起,云南省按照国家方案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收集云南省2009—2019 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监测信息,分析全省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严重程度、人群分布、季节性及不同临床严重程度(轻症、重症非死亡、死亡)的病原学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云南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呈上升趋势,重症和死亡呈下降趋势,报告发病、重症和死亡呈隔年高发特征。我省手足口病每年呈两个发病高峰,夏季高峰流行强度明显高于秋季高峰。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年均发病率为1819.61/10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年均死亡率为0.54/10万;综合2009-2019年发病、重症和死亡水平,重点防控州市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基于全省报告的实验室诊断病例情况,EV-A71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占优势地位,分别占比63.91%和92.31%,其他肠道病毒在重症病例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提示持续监测病原改变的同时EV-A71疫苗仍是预防EV-A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及其重症、死亡的有效手段。结论 持续长期的手足口病监测可提供病原型别和流行特点的变迁,为科学防治手足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3.
目的观察温阳中药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温阳中药,对照组予等量等渗盐水,疗程结束后检测肝脏及肠系膜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功能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结果肝脏表面血流每100 g体重多普勒值:正常组为(21.9±1.3)ml/min, 模型对照组为(7.5±0.4)ml/min、未治疗对照组为(11.7±0.7)ml/min、治疗组为(16.0±0.8)ml/min, t值分别为30.776、20.333和11.513,P值均<0.01;肠系膜表面血流多普勒值:正常组为(40.9±1.8)ml/min、模型对照组为(26.1±0.9)ml/min、未治疗对照组为(30.3±1.2)ml/min、治疗组为(34.9±1.1)ml/min, 治疗组的恢复显著,不仅多普勒值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t值分别为29.94 5和18.527,P<0.01),而且也明显高于未治疗对照组(t值分别为12.64 1和8.309,P<0.01);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均明显大于未治疗对照组;同时,肝脏内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血清肝功能明显好转。结论温阳中药可改善肝脏及肠系膜的微循环,减少肝脏内的胶原沉积,改善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4.
目的通过建立汉坦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检测汉坦病毒。方法根据汉滩型和汉城型汉坦病S片段基因的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探针引物,使用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建立检测两型汉坦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为101copies/μl,灵敏度高;不同梯度定量模板的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线性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3.4607x+40.988(HTN),y=-3.5307x+39.356(SEO),扩增效率分别为92.2%(HTN)和92.6%(SEO),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68(HTN)和0.9997(SEO),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重复性好。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汉坦病毒的快速检测,并可初步辨别汉滩型和汉城型汉坦病毒,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5.
目的 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C末端msp1-42基因(3D7株)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并进行同质化筛选,为利用叶绿体表达系统生产MSP1-42蛋白提供基础材料。 方法  利用烟草偏爱密码子设计克隆恶性疟原虫(3D7株)msp1-42基因的引物,从含msp1-42基因的pBluntmsp质粒中扩增出msp1-42,构建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转化烟草叶片,在500 mg/L壮观霉素的选择压力下筛选抗性植株,采用PCR鉴定抗性植株的msp1-42基因及aadA基因,对鉴定阳性植株进行同质化筛选(叶片切碎、在含500 mg/L壮观霉素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新的植株)3轮以上,并采用多重PCR分析其同质化情况。 结果  构建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的叶绿体表达载体LRrrmsp。基因枪转化后获得6个转化子,转化频率为0.6个/枪。转化3~5 d后,小块叶片开始增大增厚,并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7~10 d后黄化或白化,再经约30 d的筛选培养,叶片上出现绿色小芽。PCR检测抗性植株的msp1-42及aadA基因,分别扩增出约900 bp与500 bp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多重PCR分析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植株的叶绿体基因中扩增出与未转基因烟草对照大小一致的弱条带,表明经过3轮同质化筛选的转基因植株仍含有未插入外源基因的叶绿体基因组。 结论 获得含恶性疟原虫msp1-42的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并将恶性疟原虫msp1-42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尚未完全同质化的转基因烟草。  相似文献   
206.
目的 研究丹参对内毒素血症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与内皮细胞 (EC)粘附作用的影响 ,探讨其抗粘附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兔内毒素血症模型 ,其中丹参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和 2 4 h后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 (2 m l/ kg) ,检测造模后即刻、2、4、8、16、2 4、4 8h PMN- EC粘附率、PMN表面粘附分子 CD11a/ CD18及 CD11b/CD18的值 ,并测定各时点血浆 TNF- α水平。结果 造模后即刻内毒素血症组与丹参治疗组粘附分子 CD11a/CD18、CD11b/ CD18及粘附率均升高 ,内毒素血症组于造模后 4 h达高峰 ,丹参治疗组各时点的 CD11a/ CD18、CD11b/ CD18值及 PMN- EC粘附率均低于前者 (P<0 .0 5 )。内毒素血症组于造模后 2 h TNF- α开始升高 ,8h达高峰 ,4 8h仍高于正常 ;丹参治疗组各时点的 TNF- α值均低于前者 (P<0 .0 5 )。结论 丹参能降低内毒素血症早期PMN粘附分子 CD11a/ CD18、CD11b/ CD18的表达及血浆 TNF- α的水平 ,进而抑制 PMN- EC粘附 ,改善微循环及减轻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207.
目的分析个体化方案治疗不同类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根据尺骨冠状突骨折Regan-Morrey分型的不同选择个体化方案治疗。记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采用Mayo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6(4.93±0.75)年。术后切口感染3例(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1例);迟发性尺神经炎2例(均为Ⅱ型);创伤性关节炎2例(Ⅱ型1例,Ⅲ型1例)。末次随访时,Mayo评分和优良率3种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9个月,肘关节伸直、屈曲活动度尺骨冠状突骨折Ⅰ型患者均差于Ⅱ、Ⅲ型患者(P<0.05),Ⅱ、Ⅲ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3种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转活动度术后各时间点3种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时,尺骨冠状突Regan-Morrey分型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失血性休克中,对肠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失血性休克组、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失血性休克采用股动脉放血制作模型,休克持续2h后回输失血及等量林格氏液复苏;甲基强的松龙组在复苏时静注1次甲基强的松龙50mg/kg;对照组不行放血处理。各组复苏后2h,取小肠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制备肠组织匀浆,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检测肠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留取血浆检测D-乳酸水平。结果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组小肠组织中ICAM-1及MPO均降低,肠粘膜损伤程度轻,血浆D-乳酸水平也低。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抑制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肠结构的破坏,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9.
目的 探讨对气滞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 5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气滞血瘀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皮损面积 与严重程度(PASI)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PASI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的 81.82%(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 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桃红四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 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恢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 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