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622篇 |
免费 | 11099篇 |
国内免费 | 619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06篇 |
儿科学 | 1691篇 |
妇产科学 | 796篇 |
基础医学 | 5756篇 |
口腔科学 | 2248篇 |
临床医学 | 12153篇 |
内科学 | 8199篇 |
皮肤病学 | 1175篇 |
神经病学 | 2116篇 |
特种医学 | 4239篇 |
外科学 | 9136篇 |
综合类 | 28481篇 |
现状与发展 | 24篇 |
预防医学 | 12098篇 |
眼科学 | 1336篇 |
药学 | 12706篇 |
163篇 | |
中国医学 | 10914篇 |
肿瘤学 | 44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1416篇 |
2023年 | 1651篇 |
2022年 | 3521篇 |
2021年 | 4123篇 |
2020年 | 3621篇 |
2019年 | 2082篇 |
2018年 | 2158篇 |
2017年 | 2974篇 |
2016年 | 2200篇 |
2015年 | 3892篇 |
2014年 | 5093篇 |
2013年 | 6577篇 |
2012年 | 9480篇 |
2011年 | 10009篇 |
2010年 | 8799篇 |
2009年 | 8053篇 |
2008年 | 7950篇 |
2007年 | 7938篇 |
2006年 | 7055篇 |
2005年 | 5480篇 |
2004年 | 3815篇 |
2003年 | 3339篇 |
2002年 | 2470篇 |
2001年 | 2227篇 |
2000年 | 1557篇 |
1999年 | 564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10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12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与健康儿童替牙期颅面形态的差别,进一步了解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颅面特征。方法选择20例不完全性腭裂修复术后,处于替牙期的患者作为腭裂组,年龄7~11岁;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腭裂健康儿童3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腭裂组全颅底长、上颌长、下颌有效长度分别为86.48mm、44.79mm、65.45mm,对照组分别为91.27mm、48.84mm、70.4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不完全性腭裂患者颅面部发育不足,呈Ⅲ类骨面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采用钌红电镜组织化学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腺样囊性癌和基底细胞瘤进行研究以示踪肿瘤中蛋白多糖的形成和分布。方法 新鲜标本分切后固定于2.5%戊二醛中24小时,其中含0.2%的钌红;0.1M二甲肿酸钠缓冲液冲洗过夜;1%OsO4后固定1小时;丙酮逐级脱水,Epon812包埋,在半薄切片上定位,超薄切片用Opton109型电镜观察,结果 在多形性腺瘤和肌上皮瘤中,粘液样区域内充满了蛋白多糖,这种蛋白多糖是由NMCs分泌产生的,腺样囊性癌的NMCs也分泌产生蛋白多糖,该瘤中筛状结构形成是由于NMCs分泌蛋白多糖所致,这种分泌功能的出现是肌上皮细胞向肿瘤性细胞转变的一个标志。结论 钌红电镜组织化学技术方法可检涎腺肿瘤中蛋白多糖形成和分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对+Gz过载的颞下颌关节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加载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个不同处理条件的实验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地面固定5min。C 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向,+Gz离心5min。D组体位同C组,+10Gz离心30s,间隔时+1Gz离心60s,连续每天5次,每周4天,共3周,E组实验参数同D组,并于+Gz离心前1h灌胃给予茶多酚(200mg.kg^-1),其余各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通过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组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D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缺失,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变性;E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变薄但完整,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较正常,结论:茶多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胶状物质和成纤维细胞来对抗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颞下颌关节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导致咬肌损伤的作用和线粒体Ca2+超载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兔一侧前磨牙粘固(牙合)板造成咬合创伤,皮下注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rninetetraacetic
Acid,EDTA),同时建立对照组,10天后检测兔咬肌线粒体Ca2+含量,观察咬肌的组织学改变,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戴(牙合)板而不注射EDTA兔的(牙合)板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明显升高,并有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牙合)板对侧及戴(牙合)板并注射EDTA兔的双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改变亦不明显.结论咬合创伤是咬肌损伤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线粒体Ca2+超载则是咬肌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克隆小鼠Notch1胞外段高抗原区编码基因 ,并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为制备mNotch1的单克隆抗体做准备。方法 :计算机分析小鼠Notch1全长 ,PCR扩增其胞外段高抗原区编码基因 ,克隆入载体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 ,然后将测定正确的片段连入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 - 4T - 1,得到pG -NEF ,转化宿主菌DH5α ,经IPTG诱导 ,SDS -PAGE分析 ,以及新生条带表达形式分析以后 ,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结果 :小鼠Notch1分子胞外段近膜处约 170个氨基酸区域抗原性较高 ,PCR扩增得到大小约 5 0 0bp的特异性片段 ,序列测定结果与文献报导的完全一致 ;原核表达产物大小约Mr 43× 10 3 ,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约占总蛋白的2 5 % ,纯化后目的蛋白含量 >95 %。结论 :成功地进行了小鼠Notch1胞外段高抗原区编码基因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重建面部软组织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对面部软组织形态三维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于格雷码和相位移动技术原理的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对1名志愿者面部及其面部石膏模型进行扫描,通过Imageware和Geomagic软件对获取的三维点云信息进行去噪、精简、平滑、三角化等数字化处理,重建面部和石膏模型的三维图像。比较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项目结果和面部实际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可完整重建志愿者面部的软组织形态,能较好地还原面部实际情况。结论基于格雷码和相位移动技术原理的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能准确地重建面部软组织形态,可为面部缺损的三维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内眦韧带的应用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内眦韧带的分支、走行、附着及其组织学构成。方法 对 6例 12侧尸颅内眦韧带进行解剖观察及测量 ,对 8例 8侧尸颅内眦结构进行组织学切片 ,光镜下观察内眦韧带的纤维构成及内眦区精细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 内眦韧带前支的长度为 7.6± 1.5mm ,最大宽为 4 .5± 0 .7mm ,最小宽为 2 .3± 0 .5mm ;后支长度为 8.0± 1.0mm ,宽度为 6 .4± 1.4mm ;上支长度为 6 .7± 1.5mm ,宽度为 4 .5± 1.1mm ;前支距鼻颌缝的距离为 2 .8±1.0mm ,距鼻额缝的距离为 7.8± 1.5mm ;双侧韧带附着处之间的距离为 13.1± 2 .3mm。结论 内眦韧带由三个分支构成 ,均附着于骨膜。它们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少。眼轮匝肌内眦区的深层纤维通过组织移行参与构成内眦韧带。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