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07篇
  免费   10149篇
  国内免费   6667篇
耳鼻咽喉   1215篇
儿科学   1731篇
妇产科学   826篇
基础医学   5685篇
口腔科学   2155篇
临床医学   12437篇
内科学   8303篇
皮肤病学   1184篇
神经病学   2134篇
特种医学   4260篇
外科学   9205篇
综合类   28742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预防医学   12191篇
眼科学   1374篇
药学   12901篇
  161篇
中国医学   10559篇
肿瘤学   4536篇
  2024年   491篇
  2023年   1288篇
  2022年   3320篇
  2021年   3981篇
  2020年   3507篇
  2019年   1859篇
  2018年   2123篇
  2017年   2980篇
  2016年   2168篇
  2015年   3945篇
  2014年   5206篇
  2013年   6726篇
  2012年   9785篇
  2011年   10332篇
  2010年   9097篇
  2009年   8332篇
  2008年   8237篇
  2007年   8180篇
  2006年   7288篇
  2005年   5652篇
  2004年   3936篇
  2003年   3405篇
  2002年   2504篇
  2001年   2263篇
  2000年   1589篇
  1999年   568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2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方法对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减少穿刺点渗液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680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切口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纵切口组(342例)和横切口组(338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渗液发生率及渗液量的发生情况.结果 纵切口组患者渗液发生率及渗液量低于横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导引下MST行PICC穿刺时采用纵向切口法,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液发生率,减少穿刺部位的渗液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S-1被应用于进展期胃癌一线化疗中,其疗效也备受关注.本研究评估S-1基础化疗对比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基础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一线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胃癌、替吉奥或S-1、5-氟尿嘧啶和随机对照研究”等检索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ASCO会议摘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检索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10.提取总生存期、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有效率、3~4级不良反应等数据.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8个随机对照研究,3 581例患者.结果显示,S-1基础化疗在总生存期(HR=0.92,95%CI为0.84~1.01,P=0.07)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HR=0.90,95%CI为0.76~1.07,P=0.25)方面与5-FU基础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更高的有效率,RR=1.46,95%CI为1.22~1.74,P<0.001.S-1基础化疗方案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1)、白细胞减少(P<0.001)、血小板减少(P=0.01)、口腔炎(P<0.001)和脱发(P=0.02)等不良反应较5-FU基础化疗发病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5-FU基础化疗,S-1基础化疗在进展期胃癌一线治疗中均是有效且更安全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牙齿缺失与食管癌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访的方法,对来自林县营养干预试验一般人群的2743名食管癌患者随访观察24年,基线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吸烟、饮酒、身高、体重、牙齿缺失状况等信息,Cox回归分析牙齿缺失与食管癌生存的关系.结果 5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牙齿缺失暴露与食管...  相似文献   
994.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随着CD117和CD34在肿瘤中表达的发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GIST的诊治有了重大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消化内镜、B超及CT等影像学方法,所有患者予手术治疗,对其术后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3岁.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腹部肿物和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消化内镜、B超及CT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术后发生胃瘫5例,吻合口瘘2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31例恶性间质瘤患者中有16例术后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其中4例复发,15例未作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首选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基于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肝门部胆管根治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基于QoR-15评分系统的加速康复外科模式...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高级别阴道上皮内瘤变(HG-VAIN)行高剂量率腔内近距离治疗(HDR-ICR)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HG-VAIN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VAINⅡ1例,VAINⅢ12例,所有患者均仅接受HDR-ICR,选择阴道圆柱体和(或)阴道卵圆体施源器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与生存情况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例HG-VAIN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1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1例患者于治疗后22个月复发,经手术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2/13).13例HG-VAIN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近期不良反应,其中1~2级直肠反应1例,1级泌尿系统不良反应2例,且近期不良反应均较轻;6例患者出现远期不良反应,其中2级直肠反应3例,3级泌尿系统不良反应2例,3~4级阴道狭窄和溃疡1例.结论 HDR-ICR对子宫切除术后HG-VAIN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且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PI3K/AKT通路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抗凋亡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探讨NACT对宫颈鳞状细胞癌AKT通路中AKT及P-AKT的表达对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与NACT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11-03-01-2016-03-3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 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行NACT前后AKT和P-AKT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ACT前AK和P-AKT的阳性率分别为93.6%和72.3%,化疗后阳性率分别为44.7%和36.2%,NACT前后比较,AKT和P-AKT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20.87±3.31,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16.47±3.44,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明显降低,t=6.32,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AKT阳性的LMvD为21.14±3.19,高于阴性组(17.00±3.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化疗前后LMvD的表达(rs=0.39,P=0.007)与化疗前后P-AKT的表达(rs=0.66,P<0.001)均呈正相关.化疗后LMvD与化疗后AKT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8,P<0.001.淋巴结转移与化疗前后LMvD均呈正相关(rs=0.44,P<0.001;rs=0.36,P=0.013).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LMvD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结论 化疗前P-AKT的表达及化疗后AKT和P-AKT的表达与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呈正相关,LMvD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化疗前P-AKT的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ABCG2)抑制剂维拉帕米对体内外胰腺癌SW1990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终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和200μmol/L维拉帕米处理SW1990细胞24、48和72h后,以CCK-8法检测维拉帕米对SW1990细胞增殖抑制影响;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维拉帕米对体内外SW1990细胞ABCG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分析维拉帕米处理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将SW1990细胞接种至裸鼠皮下,对比观察维拉帕米干扰前后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情况;免疫组化分析裸鼠肿瘤组织中ABCG2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5~100μmol/L维拉帕米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抑制呈现明显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平均迁移率比较,划痕24h维拉帕米组为(19.2±2.04)%,对照组为(36.8±2.25)%,t=-17.23,P<0.001;48h维拉帕米组为(43.7±3.14)%,对照组为(78.4±2.67)%,t=-23.85,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维拉帕米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46.6±3.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0.2±2.7,t=-47.2,P<0.001;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维拉帕米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61.4±2.8,亦少于对照组的110.3±3.5,t=-39.5,P<0.001;蛋白质印迹法及RT-PCR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够明显降低体内外SW1990细胞ABCG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后10d左右可见肿瘤结节,50d时维拉帕米组裸鼠肿瘤体积为(521.6±48.5)mm3,小于对照组的(1 496.6±73.1)mm3,t=-38.6,P<0.001;维拉帕米组瘤质量(0.53±0.18)g,明显低于对照组(1.61±0.45)g,t=-22.49,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明显降低SW1990细胞ABCG2的表达。结论维拉帕米能明显抑制胰腺癌SW1990细胞在体内外的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维拉帕米下调ABCG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了解中国胃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为胃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2个有连续数据的登记处,整理2000—2015年胃癌发病数据,利用Joinpoint软件进行发病趋势分析。分析2000—2015年平均发病年龄,2000及2015年标化年龄别发病构成,构建出生队列并计算1920—2015年出生人群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结果 2000—2015年中国22个肿瘤登记地区胃癌标化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3.0%(-3.5~-2.4%)。人群出现发病年龄后移趋势,人口结构标化后除农村地区外各人群发病年龄的后移趋势消失。农村地区发病年龄上升趋势明显,高年龄发病患者占比增加。结论 胃癌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平均发病年龄出现后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疾病,高共显的易感基因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疆地区维、汉民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ARD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维、汉民族妇女散发性乳腺癌各3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癌组织与血液标本.应用启动子和外显子测序的方法检测占BARD1基因突变,并在血液样本中测序来验证上述结果.结果:(L)维族和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在生育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维族有很大比例为非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2)维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ARD1基因突变率为33.3%,而汉族为1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1,P=0.07).新发现的14个低频SNP全部位于非编码区.(3)血液验证除一个位点rs28997575外,其余43个全部一致,提示突变为生殖细胞突变.结论:维、汉民族的乳腺癌类型有差异,治疗也应区别对待.BARD1基因突变在维族乳腺癌患者中作用可能大于汉族患者,机制可能是增加了乳腺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