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21篇
  免费   6285篇
  国内免费   3762篇
耳鼻咽喉   826篇
儿科学   914篇
妇产科学   1028篇
基础医学   5996篇
口腔科学   1202篇
临床医学   8154篇
内科学   9020篇
皮肤病学   1200篇
神经病学   2622篇
特种医学   24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6221篇
综合类   14499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6785篇
眼科学   1093篇
药学   7328篇
  55篇
中国医学   5032篇
肿瘤学   4975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838篇
  2022年   2127篇
  2021年   2654篇
  2020年   2092篇
  2019年   1713篇
  2018年   1827篇
  2017年   1924篇
  2016年   1695篇
  2015年   2702篇
  2014年   3456篇
  2013年   3808篇
  2012年   5330篇
  2011年   5700篇
  2010年   4382篇
  2009年   3584篇
  2008年   4189篇
  2007年   4358篇
  2006年   4126篇
  2005年   3523篇
  2004年   3190篇
  2003年   3365篇
  2002年   2880篇
  2001年   2460篇
  2000年   1765篇
  1999年   1083篇
  1998年   543篇
  1997年   483篇
  1996年   375篇
  1995年   346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354篇
  1991年   297篇
  1990年   230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198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122篇
  1984年   86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19篇
  1975年   18篇
  197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往以乳头为圆心的同心圆剥离法常形成假体的移位,使假体的体表轮廓与前方的自然乳房分离,产生“双重乳房”现象。在研究了女性不同体位下不同的乳房形态及总结了以前的经验后,提出了偏心圆剥离的概念。偏心圆手术设计方法:以乳头为圆心,按其内侧、下侧为直径3/5的比例,以外侧、上侧为直径2/5的比例,形成一偏心圆的剥离范围。偏心圆的直径因考虑到假体的不同形态、大小及底面直径,以经中心假体纵截面的周长的1/2再放大2cm,作为剥离范围的直径。自1991年10月以来已应用了176例,无一术后移位现象,也没有固较多地剥离胸大肌内、下侧止点纤维而影响上肢活动。自然乳房并不是静态的圆锥形或半球形,它具有伸缩的组织学特点,又有随体位变动而变化的特点。用偏心圆法剥离,可使置入的假体与前方的自然乳房融为一体,消除“双重乳房”现象,而成为“真实”的乳房。同时也应积极寻找一种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弹性、比重与女性乳腺较为一致的,假体容量相对恒定的生物性材料。这样隆乳术才可以更广泛地开展。  相似文献   
82.
EPF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纯化的早孕因子免疫BALB/C小鼠,通过鼠-鼠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2株分泌EPF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检测,它们所分泌的抗体亚类均为IgG1,毁交瘤染色体数目100-106条,EISA检测诱生腹水抗体效价为1:1.28*10^5,连续培养生物学性状稳定。抗EPF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建立,为深入研究EPF的生物学性质、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83.
Almost 90% of primary acute pericarditis are idiopathic. Between specifics forms, a very low percentage of cases are due to chronic rheumatic diseases. A case of adult Still's disease (juvenile chronic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acute pericarditis being the firs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esides fever and general syndrome) is presented. Therapy with oral prednisone was rapidly effective,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resolved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as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受体)在清醒WKY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波动性(BPV)调节的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化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分别观察了:(1)静注新型非肽类AT1受体拮抗剂Losartan(Los);92)静注神经节阻断剂氯异朵铵;(3)静注Chlor和Los;(4)静滴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静注Chlor后静滴ANGⅡ对WKY大鼠和SHR血压  相似文献   
85.
86.
TSG-6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SG-6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和RT-PCR技术,检测细胞诱导分化不同时段脂肪细胞中TSG-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随着脂肪细胞逐渐分化成熟,TSG-6基因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②TSG-6基因表达水平除在细胞分化第0-2d、第3-5d和第7-10d各时段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时段之间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TSG-6基因与细胞分化以及脂原形成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心率校正QT间期(QTc)和贝那普利降压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安徽A县899名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线心电图、治疗15 d前后的血压变化及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等情况.结果 QTc和血压下降呈负相关.QTc每增加0.1秒1/2,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值分别减少3.6 mmHg和3.3 mmHg,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将QTc三等分后,随着QTc等分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值均逐渐减少,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将QTc等分后的变量放入方程中进行趋势性分析,发现在收缩压和舒张压组中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显著性(P<0.05).随着QTc等级的增加,舒张压有效率逐渐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的效应关系不如舒张压明显.结论 QTc和贝那普利降压疗效呈负相关,对贝那普利短期降压疗效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8.
Cytochemical analysis of leukemic blasts from 46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blastic M2 leukemia (according to the FAB clas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cytostatic therapy, and compared with findings obtained in 20 age- and sex-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Cytochemical findings for myeloperoxidase (MPO), Sudan black B, acid phosphatase and alpha-naphthyl-acetate esterase (ANAE) were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 (CR),i.e. data were compared after the patients had been divided into CR and non-CR groups. The analysis clearly showed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myeloperoxidas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udan black B-positive blasts before treatment may have constituted a significantly unfavourable prognostic factor.  相似文献   
89.
90.
过氧戊二酸对大肠杆菌噬菌体f2杀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结果表明过氧戊二酸对大肠杆菌噬菌休f2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影响其吸附特性和感染能力。电镜观察表明过氧戊二酸处理后的f2颗粒聚集成团、变形破碎或残缺不全,这可能是f2灭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