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811篇 |
免费 | 4746篇 |
国内免费 | 27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5篇 |
儿科学 | 599篇 |
妇产科学 | 313篇 |
基础医学 | 2944篇 |
口腔科学 | 807篇 |
临床医学 | 5301篇 |
内科学 | 4404篇 |
皮肤病学 | 499篇 |
神经病学 | 1328篇 |
特种医学 | 160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439篇 |
综合类 | 11067篇 |
现状与发展 | 13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5101篇 |
眼科学 | 604篇 |
药学 | 5171篇 |
56篇 | |
中国医学 | 4203篇 |
肿瘤学 | 25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8篇 |
2023年 | 697篇 |
2022年 | 1774篇 |
2021年 | 2127篇 |
2020年 | 1801篇 |
2019年 | 1191篇 |
2018年 | 1146篇 |
2017年 | 1403篇 |
2016年 | 1160篇 |
2015年 | 1904篇 |
2014年 | 2407篇 |
2013年 | 2778篇 |
2012年 | 3982篇 |
2011年 | 4248篇 |
2010年 | 3559篇 |
2009年 | 3003篇 |
2008年 | 3068篇 |
2007年 | 2826篇 |
2006年 | 2568篇 |
2005年 | 2044篇 |
2004年 | 1473篇 |
2003年 | 1192篇 |
2002年 | 1005篇 |
2001年 | 885篇 |
2000年 | 657篇 |
1999年 | 331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25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2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193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目的:观察杜仲苷对IL-1β刺激大鼠体外软骨细胞的增殖及Ⅱ型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利用IL-1β刺激建立体外大鼠软骨细胞炎性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IL-1β组、10μM杜仲苷组、100μM杜仲苷组、500μM杜仲苷组、1000μM杜仲苷组;空白组加入10%FBS培养液,IL-1β组加入10ng/mL IL-1β+10%FBS培养液,4个不同浓度杜仲苷组分别加入10μM、100μM、500μM、1000μM杜仲苷+10ng/mL IL-1β+10%FBS培养液,分别培养48小时,采用CCK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活力及Ⅱ型胶原蛋白的分泌。结果:IL-1β组的OD值低于空白组(P〈0.05);4个不同浓度杜仲苷组的OD值均高于IL-1β组(P〈0.05),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4个不同浓度杜仲苷组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均高于IL-1β组(P〈0.05),且存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杜仲苷可以提高体外大鼠软骨细胞炎性环境下的增殖活力,促进Ⅱ型胶原蛋白的分泌,表明杜仲苷对体外大鼠软骨细胞有一定的抗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腹针加腕踝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采用腹针加腕踝针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体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次、3次、1个疗程结束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文版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次后VAS明显下降(P〈0.05),而ODI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治疗及疗程结束后,两组VAS和ODI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加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对改善腰椎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ation,rSO2)监测的应用范围很广,不受温度和搏动血流影响,是一种监测脑组织氧合状态的新方式,但目前在新生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不同病理状况对新生儿生后早期rSO2的影响进行综述,阐明新生儿rSO2监测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其未来应用范围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技术失败率、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等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349例。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组技术失败率高于外科手术组[5组对照试验(CT),349例,3.0%vs0,RR=4.29,95%CI(0.77,23.95)],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5组CT,343例,3.1%vs38.0%,RR=0.11,95%CI(0.05,0.23)](P<0.0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组[5组CT,343例,0.5%vs6.0%,RR=0.23,95%CI(0.06,0.90)](P=0.03);Amplatzer封堵器组治疗后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手术组[4组CT,304例,16.3%vs0,RR=16.06,95%CI(3.0,86.12)](P=0.001);出院时残余分流率虽高于手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5%vs0,P=0.33)。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尽管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与手术相仿,随着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可作为PDA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探讨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MFT)中期妊娠引产对母、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的影响,评估MFT对人体的染色体稳定性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期引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口服MFT 150、200、300 mg引产组,于胎儿娩出后取母亲静脉血及胎儿脐带血,进行SCE频率检测比较。结果①母亲组MFT 150 mg组、2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 mg组与对照组SCE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均随着用药剂量加大,SCE频率逐渐升高(spearmanr=0.802,P〈0.05.)。②胎儿各组脐血SCE频率与是否用药以及药物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小剂量MFT(150、200 mg)引产,不引起母亲SCE频率显著增加。但300 mg引产时,SCE频率显著提高,应引起临床注意。②不同剂量MFT对胎儿SCE频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8.
盐酸安非他酮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HPLC测定盐酸安非他酮中有关物质和降解产物,与主药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色谱柱为HypersilC18,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7.0)-甲醇(25:75),检测波长244nm。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提取液的相状态。方法:通过HPLC检测阿魏酸、HPLC-ELSD检测黄芪甲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糖、双缩脲法检测蛋白质,并以激光衍射法检测粒径和粒径分布,结合光学现象,描述当归补血汤的相状态。结果:可以测得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黄芪甲苷、总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提取液中分散相质点的粒径主要分布于50~100 nm和1 000 nm以上,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结论:当归补血汤含有以均相状态存在的真溶液和非均相状态存在的胶体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为混合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5例RPLS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89.56%)、痫性发作(74.78%)、头痛(59.13%)、视觉障碍(32.17%)、神经系统体征(20.00%)和意识改变(15.65%),其中101例(87.83%)患者头颅MRI异常,累及枕叶(71.29%)、顶叶(59.40%)、额叶(49.50%)、颞叶(38.26%)、侧室脑旁(1.98%)、脑干(3.96%)、小脑(3.96%)、皮质(3.96%)、丘脑(0.99%)、基底节区(0.99%),病灶为等或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等或低DWI信号,高ADC及FLAIR信号。治疗后随访3~60月,81例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5例死亡。预后不良组头痛发生率、住院期间m RS评分≥3分及并发症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RPL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