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82篇
  免费   7399篇
  国内免费   4567篇
耳鼻咽喉   603篇
儿科学   1206篇
妇产科学   508篇
基础医学   5113篇
口腔科学   1385篇
临床医学   9444篇
内科学   7061篇
皮肤病学   778篇
神经病学   1892篇
特种医学   27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6567篇
综合类   17496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7478篇
眼科学   1116篇
药学   8669篇
  84篇
中国医学   6759篇
肿瘤学   3794篇
  2024年   387篇
  2023年   1239篇
  2022年   2946篇
  2021年   3648篇
  2020年   3100篇
  2019年   1854篇
  2018年   1979篇
  2017年   2284篇
  2016年   1855篇
  2015年   2957篇
  2014年   3723篇
  2013年   4265篇
  2012年   6280篇
  2011年   6412篇
  2010年   5514篇
  2009年   4703篇
  2008年   5115篇
  2007年   4888篇
  2006年   4393篇
  2005年   3454篇
  2004年   2464篇
  2003年   2193篇
  2002年   1849篇
  2001年   1632篇
  2000年   1197篇
  1999年   608篇
  1998年   247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7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9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为室内人工空调温度参数的设定及热舒适度提供实验证据.方法分别观察不同空调温度对大鼠下丘脑部位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及体温的影响.结果当空调温度为28 ℃时,下丘脑多巴胺(DA)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DOPAC)水平和体温在记录的1 h内保持不变.与此相比较: 1.当空调温度高于28 ℃时, DOPAC水平逐渐增加,当空调温度低于27 ℃时,DOPAC水平逐渐降低;2.当空调温度为26 ℃、27 ℃、28 ℃、29 ℃时,大鼠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当空调温度高于29 ℃时,体温逐渐增加;当空调温度低于26 ℃时,体温逐渐降低.结论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在空调温度为28℃时,体温调节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2.
血糖异常通过影响脂质代谢、血凝系统和内皮功能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糖尿病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产生不良影响.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使PCI术后再狭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并与非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接近.加强PCI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分层和术后二级预防,有望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体PCI疗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各100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 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min)延长(失眠症组43.69±11.54,对照组16.01±10.44)、总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14.65±91.89,对照组446.41±77.81)、睡眠效率降低(失眠症组64.51%±18.59%,对照组91.32%±3.58%)、快眼动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3.26±15.61,对照组93.21±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症组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情况不一致.结论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检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64.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Parkinson's diseas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the loss of midbrain dopamine neurons and Lewy body inclusions. It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ple predisposing genes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lthough these interaction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Several causative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different families. Mutations in two genes [α-synuclein and nuclear receptor-related 1 (Nurr1)] cause the same pathology, and a third locus on chromosome 2 also causes this pathology. Other familial PD mutations have identified genes involved in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parkin and 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xylase L1 (UCHL1)], although such cases do not produce Lewy bodies. These studies highlight critical cellular proteins and mechanisms for dopamine neuron survival as disrupt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variations impacting on dopamine neurons may illuminate other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Additional candidate genes involved in dopamine cell survival, dopamine synthesis, metabolism and function, energy supply, oxidative stress, and cellular detoxification have been indicated by transgenic animal models and/or screened in human populations with differing results. Genetic variation in genes known to produce different patterns and types of neurodegeneration that may impact on the function of dopamine neurons are also reviewed. 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environment and genetic background are likely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usceptibility to Parkinson's disea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e genes predisposing to Parkinson's disease will assist in determining the cellular pathway/s leading to the neurodegeneration observed in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79例术前乳腺肿瘤细针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 ,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结果 ]乳腺癌 6 5例中穿刺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7例 ,阳性率为 88% ;大体组织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5 4例 ,阳性率为 83% .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良性疾病 14例中端粒酶呈阳性的为 2例 ,阳性率为 14 % .[结论 ]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AFP)在我市的发病状况。方法:对96例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人采集48h内粪便进行病毒分离,并进行个案调查与随访。结果:96例中,7例分布于城镇,89例分布于农村;格林-巴利综合征55例(57.3%)-横断性脊髓炎16例(16.6%)、神经炎11例(11.5%)、重症肌无力12例(12.5%)、与疫苗相关的脊髓灰质炎AFP病例(VAPP)2例(2.08%)。结论:防疫部门与各级医院加强合作和直接管理能及时了解发病状况。市髓灰质炎减毒疫苗(OPV)免疫工作尚存不足,宣讲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7.
基于临床流程功能需求的生理监测仪配置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生理监测仪是临床医学的主要仪器之一,由于所涉及的技术流程定位不同,功能需求也就不同,其功能配置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从分解分析生理监测仪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定位功能需求出发,讨论卫生技术装备管理的功能配置评估。  相似文献   
68.
本文分析了55例小脑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资料,男女之比为4:1,2/3患者年龄在37~50之间,并发症状多为行走不稳。主要临床表现为兼有躯干和肢体共济失调(78.2%),眼震(56.4),构音障碍(69.l%),约1/4病人有病理征及家族史。讨论了本病与其他疾病所致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以及本病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9.
王悦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1):878-879
电视传媒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任务。电视传媒对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许多健康教育机构就已经开始利用影视传媒手段为健康教育服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0.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玮  沈宏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2):98-10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6例重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其入院当时、入院第2天、第3天及第7天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时间(TT)的变化。并检测14例单纯头部外伤患者在入院时的APTT、PT、FIB和TT值。结果APTT在入院3天明显升高。1周后仍未达到正常(P〈0.05);PT在入院当天即升高(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FIB在入院当天即升高,第3天下降(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有3例按照DIC诊断标准诊断为DIC,结果在观察期间均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外凝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伤后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至第3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