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6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91.
92.
目的:分析普通男大学生髋、膝、踝、肩、肘各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1在河北省体科所完成。①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河北省某大学普通男生30名,年龄(21.8±0.8)岁,身高(170.67±5.48)cm,体质量(65.70±7.99)kg,测试前均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肌肉力量训练,优势上、下肢均为右侧。②实验方法: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要求受试者上体尽可能保持前后方向稳定,从站立位开始下蹲时上肢向下加速摆臂,并迅速向上蹬伸起跳。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是排除上肢对蹲跳高度的影响。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要求半蹲的角度控制在105°,静止状态下半蹲预备后,直接进入向上的蹬伸起跳过程,不能出现在起动瞬间身体重心先小幅下移再向上的情况。每种动作做3次,每次间隔10min。③实验评估:通过爱捷图像解析系统得出蹲跳高度,取成绩最好的一次采用Biodex Ⅱ型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检测受试者各关节肌力相对峰力矩。利用多因素优势分析法得出在慢速[60(°、快速[240(°)/s])/s]状态下,髋、膝、踝、肩、肘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08,0.692,0.656),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0)。②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0.747),在快速状态时与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96)。③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r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度,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4,0.762,0.712),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43)。结论:①加摆臂的反向与无反向蹲跳,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②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③提示发展上肢肌肉力量对蹲跳高度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比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脑梗死大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9/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及西南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只/组。②实验方法:另取2只健康幼年Wistar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联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生长良好的1~3代细胞用于移植实验。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不予结扎和放置线栓。造模后1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大鼠行细胞移植,在立体定向仪定位下于脑梗死区(壳核)直接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细胞浓度1×104μL-1,移植坐标为前囟前1.0mm,右旁开3.0mm,硬膜下5.0mm。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不含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③实验评估:采用脑电图机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周(移植前)、细胞移植后4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前基本节律为8~11Hz、15~30μV的α波,间或少量θ波,双侧对称。②造模后1周,假手术组异常率为0;模型对照组20%(1/5)轻度异常,80%(4/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20%(1/5)轻度异常,60%(3/5)中度异常,20%(1/5)重度异常。③细胞移植后4周,假手术组脑电图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慢波有所减少,但仍可见到δ波、棘波、棘慢波的发放,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40%(2/5)中度异常;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局限性慢波逐渐减少,基本节律全部恢复为α波,不对称的情况明显好转,至细胞移植后4周60%(3/5)轻度异常,以病灶侧局限性θ波较多为主,另外40%(2/5)基本正常。结论:动物实验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电图背景节律有改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4.
Congenital sucrase-isomaltase deficiency (CSID)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human intestinal disorder that is 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fermentative diarrhea, abdominal pain, and cramps upon ingestion of sugar. The symptom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absent or drastically reduced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sucrase and isomaltase,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testinal integral membrane glycoprotein sucrase-isomaltase (SI). Several known phenotypes of CSID result from an altered 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ing of SI. We describe here a novel CSID phenotype, in which pro-SI undergoes an unusual intracellular cleavage that eliminates its transmembrane domain. Biosynthesis of pro-SI in intestinal explants and in cells transfected with the SI cDNA of this phenotype demonstrated a cleavage occurring with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due to a point mutation that converts a leucine to proline at residue 340 of isomaltase. Cleaved pro-SI is transported to and processed in the Golgi apparatus and is ultimately secreted into the exterior milieu as an active enzyme.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disorder whose pathogenesis results not from protein malfolding or mistargeting, but from the conversion of an integral membrane glycoprotein into a secreted species that is lost from the cell surface.  相似文献   
95.
成肌细胞及其在骨骼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成肌细胞在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细胞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Science Direct(Elsevier),EBSCOhost,Kluwer Online等数据库2000-01/2006-10相关骨骼肌成肌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myoblast,contract,mitochondria,gene treatment”,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01/2006-10相关骨骼肌成肌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成肌细胞,骨骼肌收缩,基因治疗”,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成肌细胞特性、收缩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有关成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骨骼肌收缩中的应用、在基因治疗中应用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个案报告、综述、Meta分析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25篇关于成肌细胞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成肌细胞是肌组织的前体细胞,易培养、可塑性强,具有骨骼肌的许多重要生物特性,且细胞能够融合进在体骨骼肌组织中,因此在骨骼肌收缩运动引起的细胞离子浓度、线粒体功能和肌型变化等的研究以及细胞移植治疗骨骼肌肌病和修复心肌组织的研究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近年来成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骨骼肌收缩功能及基因治疗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关进展。结论:成肌细胞可以为骨骼肌在收缩功能上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其在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也为肌组织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目的: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遗传基础,AT1基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共同的候选基因,人类编码AT1受体基因是AGTR1基因。分析2型糖尿病与健康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3/2007-03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68例,女59例,平均(54.86 11.05)岁,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精尿病患者105例,不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健康对照组人群来自宁夏地区的健康志愿者224名,男117名,女107名,平均(56.68 11.39)岁。所有对象均无血缘关系,且两组人群在性别和年龄上均匹配,各项参数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05例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2例不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224例健康对照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并测定相应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51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腹型肥胖糖尿病组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10.85,P<0.01;等位基因:x~2=5.57,P<0.05)。②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Homa-IR、Homa-β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P<0.05)。结论:①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尤其是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AGTR1基因A10208G位点A→G的突变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了解心理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心理应激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找合理可行的慢性情绪应激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9/10在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即对照组、空瓶组、束缚组及灯光加电击组.②实验方法: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建立相应的心理应激刺激模型.各组大鼠在正式实验之前适应性生活1周,不同强度情绪刺激为期2周.③实验评估: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绪应激后24 h应用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应用脲酶-Berthelot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含量.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空瓶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②各组大鼠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瓶组、束缚组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下降趋势,白细胞介素6含量有上升趋势.③空瓶组大鼠血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和血尿素氮是心理应激较为敏感的指标.空瓶、束缚及灯光加电击3种心理应激模型比较,空瓶刺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8.
目的:赞美训练是一种旨在改变学生的心态、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其形成积极应付方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在实践或模拟实践情景中通过不断暗示、辩证分析、团体相互鼓励而逐渐形成多看事物好的一面的良好心理认知结构,从而调整心态、提高自我认识并形成积极应付方式。探讨赞美训练对提高医专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完成。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2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性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对照组训练同时进行,实验组进行赞美训练,对照组主要进行记忆及思维能力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集体训练1次,2h/次,共计1学期(18周)。对两组学生进行应付方式、自信心、心态测量及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的60名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学生自信总分差值和心态总分差值分别为59.47±33.10和59.30±35.64,明显高于对照组(21.26±4.37和26.60±28.37,t=3.38,2.71,P<0.05)。②实验组学生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得分均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在总分、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恐怖等多个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在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虽然实验组进步更大,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③训练后学生积极应对得分明显增加(P<0.05),而消极应付方式方面得分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正性应对和负性应对两个方面的得分差值都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结论:赞美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心态、应付方式的改变和自信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
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4例术后4周结果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①病例资料:4例因出生时缺血缺氧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4岁、岁、个月、岁。嗅92817鞘细胞由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细胞中心提供,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4例脑性瘫痪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根据术前MRI或CT片,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微创立体定向嗅鞘细胞移植术,选取双额放射冠为注射靶点,每侧注射1.0×106个细胞。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康复等常规处理。③实验评估:分别于嗅鞘细胞移植前、移植后4周采用脑瘫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脑瘫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①嗅鞘细胞移植术后4周,4例患者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未出现手术并发症。②脑瘫综合功能评定总分:病例1由92.5分增至94分,病例2由55分增至56分,病例3由10.5分增至11.5分,病例4由9.5分增至13分。③脑性瘫痪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病例1由82.0分增至83.5分,病例2无变化,为16.5分,病例3由5.0分增至7.5分,病例4由5.0分增至8分。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患者近期评价安全可行,可部分改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对表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临床应用进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展望其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01/2006-08相关表皮细胞的文献,检索词“keratinocytes,culture,skin grafting”,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2000-01/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表皮细胞,培养,皮肤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相关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表皮细胞的培养。②表皮细胞的移植。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英文文献26篇,中文文献4篇,其中与培养相关的文献19篇,与移植相关的文献11篇。资料综合:自1975年以来,表皮细胞从最初的有血清、有滋养层培养,到无血清、无滋养层培养,再到后来的自动化培养。其培养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促进了其临床应用,从细胞悬液移植到自、异体细胞膜片移植,再到表皮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培养和移植方法的发展使人们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方面看到了希望。结论:目前在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表皮细胞培养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