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120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1.
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表达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折后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表达的变化,分析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骨折愈合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10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雄性家兔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骨折固定组、骨折组、创伤组,各10只。骨折固定组制作左第一跖骨骨折模型,然后用管型石膏将左下肢固定;骨折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固定;创伤组仅用止血钳在家兔左大腿的中部钳夹1次。在造模前、造模后24,48,96h,2,4周,分别采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进行测定,进行组间、组内对照,观察骨折对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检测骨折愈合的情况,对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升高是否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30只实验动物均纳入实验动物数量分析,无脱失。①骨折固定组与骨折组骨折后24h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开始升高[(45.98±3.36),(43.64±3.11)μg/L];到48h达到高峰[(51.02±3.11),(49.31±2.94)μg/L];96h已开始下降[(47.18±5.08),(45.41±4.73)μg/L];2~4周可维持较正常稍高水平[(43.50±3.78),(39.15±4.20)μg/L];4周时接近正常值[(42.26±3.14),(37.64±3.93)μg/L]。②骨折后24,48,96h骨折固定组、骨折组与创伤组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间骨折固定组和骨折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X射线检查结果,4周时骨折固定组愈合5例;骨折组愈合2例。6周时骨折固定组愈合8例;骨折组愈合5例。结论:骨折可导致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高表皮生长因子浓度可能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612.
基因治疗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因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10和EMCC 1994-10/2006-10与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相关文章,检索词“Gen Therapy,Heart Failur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MCC 1994-01/2006-10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基因治疗、心力衰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上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RCT。纳入标准为:①试验包含平行对照组,即一般药物治疗。②治疗组为转基因治疗。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9篇相关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31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其余的排除。资料综合:31个试验包括478例动物模型,分别对应用不同靶点的转基因或基因敲除等方案进行治疗者予以评价。31篇文章中有10篇未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在目的基因的选择及转染载体的选择方面出现了偏差。结论:虽动物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无人体基因治疗的文献报道,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13.
目的:通过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儿童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观察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和临床应用疗效。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2-03/10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新西兰幼兔24只,将幼兔股骨头全层关节软骨用利刀切除其表面积的20%以上,制造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取同侧股骨全层游离骨膜,将骨膜生发层朝向关节腔移植于软骨缺损区;对照组仅同法切除股骨头关节软骨。分别于术后第4,8,12,24周取其股骨头制成标本,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用Wston-blot法检测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②临床实验:选择2000-01/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手术治疗髋关节脱位时,采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髋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患儿39例(48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术后定期随访检查。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根据临床功能及X射线检查结果进行评定:积分16-20分为优,11-15分为良,6-10分为可,<5分为差。结果:①动物实验: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幼兔股骨头软骨缺损被光滑、不透明的类软骨组织替代;12周后软骨缺损由透明的软骨样组织修复;24周后则完全被近似正常的透明软骨修复。对照组术后24周股骨头软骨缺损仍由纤维样组织覆盖。自体游离骨膜移植组术后第4周起软骨缺损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呈持续高表达。②临床实验:39例患儿48髋均获随访,随访18-36个月18例22髋,37-54个月14例16髋,55-72个月7例10髋,平均32个月。髋关节脱位术后疗效优19例25髋(52.1%);良12例10髋(25.0%);可7例8髋(16.7%);差3例3髋(6.2%),优良率达77.1%。结论: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幼兔自体游离骨膜移植3个月后基本完成了游离骨膜向关节软骨的分化,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实验证实,在手术治疗儿童髋关节脱位时,移植自体游离骨膜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能够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14.
目的:经红花注射液干预后,观察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患者红细胞电泳指标及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方法:①选取2001-02/2002-1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0例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9±5.6)岁,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均自愿参加。②纳入标准: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典型心绞痛、心绞痛不典型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由专科医师确诊冠脉造影狭窄率≥50%;治疗前均未进行降脂、利尿剂、促血尿酸排泄药、阿司匹林及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无肝肾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③以30例自愿体检受试的健康学生及医务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35.4±7.4)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得强”红花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由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0302。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取红花注射液6.0~8.0mL,溶于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点,1次/d,15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正常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干预措施。⑥治疗前后两组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应用红细胞变形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电泳指标及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结果: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红细胞电泳指标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治疗前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延长,红细胞电泳长度与红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t=3.198~6.963,P均<0.01);治疗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红细胞电泳长度与红细胞迁移率增加(t=2.212~3.672,P<0.05或0.01),但仍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1.700~4.792,P<0.05或0.01)。②治疗前后不同切变率下红细胞变形性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治疗前在300S-1,230S-1,115S-1切变率下的红细胞变形性均显著降低(t=1.956~2.459,P<0.05或0.01);治疗后各切变率下的红细胞变形性均显著增强(t=3.162~4.187,P均<0.01),且在230S-1、115S-1切变率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红细胞变形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089~2.748,P<0.05或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给予红花注射液后,红细胞电泳时间、电泳长度及迁移率均有所好转,且不同切变率下的红细胞变形性亦有所增强,提示红花注射液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干预与改善红细胞流变性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15.
不同产地和品种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HPLC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对中药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分析进行方法学研究 ,并测定淫羊藿的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药用部位的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RP HPLC技术对 7个品种 2 3个样品进行测定。以PERKIN EIMER SH/5C18柱为分析柱 ,流动相为乙腈 水 36%乙酸 ( 2 5∶73.5∶1 .5)流速 1 .0ml/min。UV检测波长 2 70nm。结果 :本方法测定淫羊藿苷含量在 0 .0 2 1 2~ 0 .1 2 7μg ,0 .53~ 1 .69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药用部位的淫羊藿其淫羊藿苷的含量为 0 .0 0 30 7%~ 1 .55%。同一植株不同部位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分布叶 >叶茎 >茎 >根。结论 :淫羊藿由于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其淫羊藿苷的含量相差悬殊。本测定方法为筛选优良品种和扩大药源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16.
大豆甙元—PVP共沉淀物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丽娟  乔培香  张凌云 《药学学报》1989,24(10):778-782
以乙醇为溶媒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大豆甙元—PVP共沉淀物。X-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形成共沉淀物所需的PVP比例应大于5:1。体外溶出度试验结果表明,共沉淀物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甙元的体外溶出度。大豆甙元:PVP(1:10)的共沉淀物制成片剂后,在1 h内,90%以上的大豆甙元释放于蒸馏水或人工肠液中。  相似文献   
617.
618.
6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