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76篇 |
免费 | 741篇 |
国内免费 | 55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9篇 |
儿科学 | 86篇 |
妇产科学 | 65篇 |
基础医学 | 440篇 |
口腔科学 | 112篇 |
临床医学 | 887篇 |
内科学 | 548篇 |
皮肤病学 | 200篇 |
神经病学 | 199篇 |
特种医学 | 305篇 |
外科学 | 583篇 |
综合类 | 1855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683篇 |
眼科学 | 178篇 |
药学 | 1027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973篇 |
肿瘤学 | 3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245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145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52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520篇 |
2012年 | 683篇 |
2011年 | 700篇 |
2010年 | 622篇 |
2009年 | 543篇 |
2008年 | 667篇 |
2007年 | 634篇 |
2006年 | 544篇 |
2005年 | 441篇 |
2004年 | 312篇 |
2003年 | 281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159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9年 | 2篇 |
196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61.
RNA干扰抑制yrdC蛋白表达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针对人yrdC基因siRNA的重组腺病毒Ad-shyrdC并观察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后对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高效抑制yrdC蛋白表达的RNAi位点,并构建表达siRNA的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后以Western印迹法鉴定细胞yrdC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BGC-823细胞增殖活性和增殖指数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抑制人yrdC基因siRNA的重组腺病毒Ad-shyrdC;转染BGC-823细胞后可明显抑制yrdC蛋白表达,并使所测定的细胞MTT值和细胞增殖指数提示BGC-823细胞增殖活性下降(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RNAi能有效地抑制BGC-823细胞中yrdC蛋白表达,并降低其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62.
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和腰臀比对正常成人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腰臀比(WHR)对正常成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arcomMx8000多层螺旋CT测定560例正常成人腰椎松质骨密度,将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在同年龄组根据BMI及腰围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分析骨密度与体重、BMI、腰围及WHR的关系。结果①以BMI分组,老年肥胖组BMD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以腰围分组,中年女性肥胖组BMD低于非肥胖组(P<0.05);③青年组和中年组BMD与腰围及WHR呈负相关,老年组BMD与体重和BMI呈正相关与腰围和WHR不相关。结论预防骨质疏松症在中青年应提倡运动锻炼,避免肥胖,在老年人不应该过分强调降低体重减少肥胖以避免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高能量的四肢骨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四肢骨折,尤其是四肢粉碎性骨折,若同时伴有大段骨缺损,复位困难,骨缺损难以靠植内完全矫正,同时有肢体短缩、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在治疗上缺乏良好的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自行设计单侧外固定支架一次复位,同时行骨迁移术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4.
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4年收治的6例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资料。6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5岁(35~75岁)。单侧2例、双侧4例,伴脾肿大4例、伴同侧肾上极受累3例、骨受侵1例。腹部CT均表现为肾上腺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后肿瘤轻度强化,未见出血和钙化。结果 6例中术前误诊5例,均行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其中行同侧肾切除2例,胰尾切除1例;穿刺活检证实1例。病理报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细胞型,B细胞型。术后5例中接受化疗3例,化放疗1例,失访1例,1例化疗后无瘤生存28个月后失访,余3例术后分别生存6、17和24个月后死亡;穿刺活检后接受化放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1例,随访16个月无瘤健在。结论 肾上腺肿瘤患者特别是双侧或伴脾肿大,影像学表现形态不规则、密度较均匀、增强不明显者,应高度怀疑淋巴瘤的可能。以肾上腺肿瘤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不管是原发或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者,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半微创技术即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联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大体积或多发膀胱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1例大体积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剜除前列腺,后经耻骨上正中切口显露膀胱,将所剜除腺体及结石取出。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均未输血。术后4~6d拔除尿管。术前与术后6个月Qmax分别为(6.1±2.6)ml/s和(20.5±4.3)ml/s;剩余尿分别为(125.7±61.5)ml与(19.0±5.8)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1.6±5.2)分与(5.4±3.0)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3±0.5)分与(1.9±0.8)分。四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3~6个月,2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全部患者无尿瘘、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结合小切口膀胱切开术,一次性治疗大体积BPH合并多发膀胱结石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体积BPH合并膀胱多发结石或质硬、直径3cm结石的高龄患者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不同DR探测器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探测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设备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前期文献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百分权重法建立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对4种不同DR探测器技术进行多维度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探测器技术临床应用价值差异较大,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技术和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技术综合评分分别为3.76和4.21,而多丝正比线扫描探测器技术综合评分为2.72。结论不同DR探测器技术性能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图像质量指标上;平板探测器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的多丝正比线扫描技术和CCD探测器技术。在DR的选型配置中应依据主要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探测器,为DR技术的合理应用和设备的规划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评价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某院就诊的326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志愿者7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24 h MII-pH监测,并记录GERD相关参数。比较MII-pH监测与单独pH监测对GERD的诊断情况。结果 ①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各监测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24 h MII-pH监测结果显示,除弱碱反流次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外,在其他指标比较中,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24 h MII-pH监测GERD的阳性诊断率为87.42%,与单纯食管pH监测的44.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 MII-pH可识别反流物的运动方向、酸碱性和成分,提高GERD的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2014-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肿瘤领域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本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肿瘤领域获资助情况与中医学科整体获资助情况基本一致。获得资助数目的依托单位以中医药研究机构为主,获资助项目的主要特点为: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紧扣研究前沿,使用新技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70.
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治疗方法。 方法 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6 7例 ,平均年龄 6 3岁。均行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 5 9例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8例。 结果 6 7例患者经 1~ 5次治疗 ,随访 12~ 78个月 ,中位时间 4 7个月 ,有 2 8例出现 1次或 1次以上的复发。最终有 2 0例进展为T2 及以上分期肿瘤 ,16例施行膀胱全切 ,4例发生远处转移。 9例患者死于膀胱肿瘤。 结论 初发的T1G3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可施行TURBt加术后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 ,术后严密随访 ;对肿瘤复发进展者应尽早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