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2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3篇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从医院现代化管理看检验医学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医院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对检验医学的发展予以展望。阐述了要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临床检验部门应该对现有的组织构架予以重塑与整和,完善临床实验室认可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与临床医学的沟通,以及将循证医学的理论运用其中将有助检验医学在未来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联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动物为家兔,分为对照组(10只)、凝血障碍组(30只)、凝血障碍治疗组(30只),凝血障碍组和凝血障碍治疗组以创伤(开腹术)+足动脉放血制作家兔创伤失血模型。凝血障碍组经耳缘静脉输注放血等量的等渗盐水,凝血障碍治疗组经耳缘静脉输注等量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大剂量维生素B6,分别于治疗后12 h、24 h、48 h和72 h采血测定各凝血指标,72 h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测。 结果治疗后三组相比较,凝血障碍治疗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低于凝血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纤维蛋白原(FIB)在伤后72 h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伤后12 h、24 h测定各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凝血障碍治疗组较凝血障碍组活性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伤后72 h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凝血障碍治疗组较凝血障碍组偏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Ⅺ活性、血小板(PLT)伤后72 h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后肝脏病理检测,凝血障碍组肝细胞严重肿胀,呈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呈气球样变;凝血障碍治疗组肝细胞水肿,胞质疏松呈网状;对照组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 结论复方氨基酸联用大剂量维生素B6能够明显改善创伤失血后家兔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提高凝血因子活性,有效保护肝细胞。  相似文献   
143.
目的了解眼科专科联盟内医务人员使用信息化云平台的意愿及满意度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10月-12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56名眼科专科联盟内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6年-2018年,5家医院的各运行指标呈上升趋势。在调查人群里,医务人员使用云平台进行转诊与远程会诊的意愿均较高。医务人员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一项认可度最高,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提高医疗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主观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为“资源涌动维”“工作过程维”和学历。结论应建立更加有效的转诊医保支付方式及报销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培训制度,加大转诊制度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云平台使用率,从而进一步实现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144.
145.
目的探讨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快速分离树突状细胞(DC)有效方法。方法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PBMC与Gm-CSF及IL-4共培养;检测培养前后DC表面HLA-DR及B7-2表达水平及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GM-CSF及IL-4联合刺激选择性使PBMC中DC大量增殖,并通过增强DC表面HLA-DR及B7表达[从(12.8±1.1)、(15.1±1.0)增至19.1±1.7)、(21.6±1.5),P<0.01]进一步增强DC免疫功能[由(6820±140)增至(14090±180)min-1,P<0.01]。结论联合应用GM-CSF及IL-4能够从肝癌患者血中制备出大量高免疫活力DC。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研究铬(Ⅵ)转运蛋白编码基因ChrA工程菌的抗铬(Ⅵ)能力及铬(Ⅵ)抗性机制.方法 以沙雷氏菌S2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ChrA基因,连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E.coli BL21表达.测定ChrA工程菌的Cr(Ⅵ)抗性、摄取能力和外排Cr(Ⅵ)能力,探索铬(Ⅵ)负载时间、含氧阴离子(硫酸盐、钼酸盐、钒酸盐、钨酸盐)和呼吸抑制剂(缬氨霉素、寡霉素、CN-、NADH)对其抗Cr(Ⅵ)能力的影响,分析ChrA蛋白转运Cr(Ⅵ)的机制路径.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ChrA工程菌,并表达出膜蛋白ChrA;ChrA工程菌的Cr(Ⅵ)吸收能力低于对照株(P<0.05),Cr(Ⅵ)外排能力高于对照株(P<0.05);工程菌在50 mg/L Cr2O72-中负载30 min,新鲜溶液中释放10 min后,菌体中的Cr(Ⅵ)外排量达到20%,但随着铬(Ⅵ)负载时间延长,外排量逐渐减少;工程菌外排能力受含氧阴离子硫酸盐和钼酸盐显著抑制(P<0.05),推测ChrA蛋白是通过硫酸盐通道运输Cr(Ⅵ),而钨酸盐和钒酸盐对其Cr(Ⅵ)外排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在抑制剂类别中,K+载体缬氨霉素、CN-显著性抑制其Cr(Ⅵ)外排,NADH促进其Cr(Ⅵ)外排(P<0.05),而寡霉素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表明ChrA蛋白外排铬(Ⅵ)是利用质子动力通过细胞膜化学渗透作用把铬离子泵出细胞外.结论 ChrA蛋白具有将Cr(Ⅵ)从胞浆转运至胞外的作用,ChrA的表达提高了大肠杆菌的铬(Ⅵ)抗性能力.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7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纳洛酮拮抗剂组(NAL组)、瑞芬太尼5μg·kg~(-1)·min~(-1)后处理组(R1组)、瑞芬太尼10μg·kg~(-1)·min~(-1)后处理组(R2组)和瑞芬太尼20μg·kg~(-1)·min~(-1)后处理组(R3组),每组13只。S组仅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处穿线,但不结扎;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 min,再灌注24h;R1、R2和R3组在缺血35min时,分别静脉输注瑞芬太尼5、10和20μg·kg~(-1)·min~(-1),10min后再灌注24h;NAL组在心肌缺血25min时,静脉注射纳洛酮0.1mg·kg~(-1),10min后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1),10min后再灌注24h。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病理学变化,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IR、NAL、R1、R2和R3组血清cTnI、LDH、CK-MB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大(P0.05),心肌细胞损伤增多;与IR组比较,R1、R2和R3组血清cTnI、LDH、CK-MB浓度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心肌细胞损伤减少(P0.05)。结论瑞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瑞芬太尼激活阿片受体有关,此作用具有量效"封顶"效应。  相似文献   
148.
目的了解社区老人社会网络、抑郁与自评健康的关系,为促进老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12月便利抽样选取南京市鼓楼区210位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资料问卷、Lubben社会网络量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及自评健康状况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社会网络平均得分为(30.6±7.3)分,7.6%的老人社会网络不足;老人抑郁得分中位数为3.0,10.6%的人出现抑郁症状;自评健康差的老人占14.6%。社区老人的社会网络得分与抑郁呈负相关,与自评健康状况呈正相关,抑郁与自评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应采取措施应对老人离退休后可能造成的社会网络规模缩小,构建基于社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老人的身心健康,用积极健康的老龄化政策去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9.
150.
精神科门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与轴I、轴Ⅱ疾病的共病情况。方法2006年5月至2006年11月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3402名就诊者进行调查。先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及人格诊断问卷(PDQ-4^+)进行筛查,再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对PDQ-4^+筛查阳性者进行临床诊断。结果1.诊断为BPD者178人(5.8%);2.BPD常与多种人格障碍共病,抑郁型人格障碍共病率最高(35.4%);3.轴I疾病中,BPD与心境障碍者共病率最高(46.1%)。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与轴I、轴Ⅱ疾病存在广泛共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