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43篇
  免费   1779篇
  国内免费   988篇
耳鼻咽喉   139篇
儿科学   303篇
妇产科学   130篇
基础医学   1187篇
口腔科学   304篇
临床医学   2452篇
内科学   1504篇
皮肤病学   296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542篇
外科学   1708篇
综合类   5363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079篇
眼科学   194篇
药学   2381篇
  30篇
中国医学   1733篇
肿瘤学   718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551篇
  2021年   714篇
  2020年   643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374篇
  2017年   534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958篇
  2013年   1180篇
  2012年   1755篇
  2011年   1758篇
  2010年   1658篇
  2009年   1568篇
  2008年   1589篇
  2007年   1462篇
  2006年   1340篇
  2005年   1066篇
  2004年   716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减少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 14岁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年龄分布、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占同期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 14岁,平均年龄(8.8±3.9)岁.用药种类以抗菌药最常见(41.9%),其次为中药制剂(29.0%)和解热镇痛药(19.4%).单一用药为9例(29.0%),联合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22例(71.0%).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例(25.8%),胆汁淤积型8例(25.8%),混合型15例(48.4%).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22 d. 结论 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菌药、中药制剂和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92.
张英  于风旭  付勇  廖斌  王晓斌  魏继承 《山东医药》2012,52(24):22-24,103
目的通过建立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腺苷预处理和后处理对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腺苷抗心律失常的心肌保护机理。方法家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腺苷预处理组、腺苷后处理组,每组15只。通过结扎及放松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建立在体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全程心电监护并分析心律演变情况,行心律失常评分。结果无论在缺血期还是再灌注期,腺苷预处理和后处理组心律失常评分较缺血再灌注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但是预处理和后处理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组织学检测亦观察到腺苷预处理及后处理后窦房结细胞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轻。结论腺苷预处理及后处理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93.
Modified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in AF Ablation. Introduction: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 is the primary ab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e hypothesized that high dominant frequency (DF) sites (AF nests during sinus rhythm [SR]) adjacent to the PV ostia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trial substrate that maintains AF, and PVI incorporating the high‐frequency AF nests may have a higher efficacy. Methods and Results: In 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omparison, 126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F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PVI were enrolled. W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PVI (ablation line: 1.0–1.5 cm from the PV ostium with encircling the AF nests [spectral analysis with DF >70 Hz during SR, Group II]) versus the anatomy‐guided conventional PVI (Group I). In Group II, the DF value along the PV ostium was lower than 70 Hz after the PVI.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freedom from symptomatic atrial arrhythmias after a single procedure. We also followed the autonomic function by a time‐domain analysis of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both groups, AF nests were observed and electric isolation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in all patients. With a mean duration of 16 ± 6.1 months of follow‐up, Group II had a higher single procedure efficacy without drugs (78.7% vs 66.1%, log‐rank test: P = 0.02), and fewer repeat procedures (6.6% vs 23%; P = 0.04), as compared to Group I. Conclusion: PVI incorporating the high frequency AF nests adjacent to the PV ostia had a better single procedure efficac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Vol. 23, pp. 1155–1162, November 201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Becker痣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组织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Becker痣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均为散发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0岁(83.33%),发病部位以躯干前部和肩胛部居多(45.83%),典型皮损为较大的单侧分布的多毛的色素沉着斑,组织病理主要表现是表皮不同程度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较规则地向下延伸,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网状层常见较大的形态不规则的平滑肌纤维束,伴有并发症共5例(20.83%)。结论 根据Becker痣典型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表现临床可以确诊,但是做为一种遗传相关的错构瘤可伴发其他皮肤肌肉骨骼异常,需仔细探明。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和脑卒中(包括一过性脑缺血)(CHADS2)评分及改良CHADS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93例房颤患者追踪随访12个月,术后1,3,6,9,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或长程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房颤患者中持续性房颤35例(37.63%),随访12个月时复发40例(43.01%)。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平均年龄(P<0.01)、年龄>70岁(P<0.05)、病史(P<0.05)、房颤类型(P<0.01)、左房内径(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血细胞比容(P<0.05)、是否伴心力衰竭(P<0.05)、是否伴高血压(P<0.01)、是否伴糖尿病(P<0.05)、是否有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史(P<0.05)、术后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P<0.01)、术后是否服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P<0.05)、CHADS2评分≥1(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史、房颤类型、左房内径、CHADS2评分≥1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史长短:OR=1.16,P=0.020;左房内径:OR=1.17,P=0.025;房颤类型:OR=3.34,P=0.050;CHADS2评分≥1:OR=5.93,P=0.019)。进一步分析发现,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亦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2:OR=5.42,P=0.028;改良CHADS评分≥1:OR=6.64,P=0.015;改良CHADS评分≥2:OR=7.32,P=0.002)。截断点分析显示,CHADS2与改良CHADS均≥1时对房颤消融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对CHADS2评分≥1与改良CHADS评分≥1预测房颤消融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75 vs 0.800、0.358 vs 0.377、0.708(95%CI 0.601~0.806) vs 0.711(95%CI 0.605~0.818),均P>0.05]。结论病史长短、左房内径、房颤类型、CHADS2评分≥1、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均为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改良CHADS评分与CHADS2评分对房颤消融预后具有同等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通过移动等中心模拟系统误差,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剂量分布受系统摆位误差的敏感程度。方法:分别制定30例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在治疗计划中移动等中心,假设每次治疗时系统误差都为同一方向,每位患者沿原始x、y、z轴各移动等中心±3.0、±5.0和±7.0 mm模拟左右、腹背、头脚方向系统摆位误差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在不改变优化条件的情况,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得到30个参考计划与540个再计划DVH参数。配对t检验不同方向差异。结果:误差为3、5和7 mm时,CTV D98和PTV V95下降平均偏差分别为0.16%和0.55%、0.44%和1.72%、0.89%和3.41%;小肠、直肠、膀胱、左股骨头和右股骨头V50超标频率分别为2.22%、0.00%、0.00%、0.00%和0.00%,11.11%、2.22%、0.00%、4.44%和4.44%,15.56%、6.67%、2.78%、13.33%和14.44%。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方向误差进行对比时发现:(1)y轴方向摆位误差比x和z轴方向对CTV D98和PTV V95影响更敏感(P<0.05, P<0.05);(2)背方向摆位误差比其他方向对小肠和膀胱V50 影响更敏感(P<0.05, P<0.05);(3)腹方向摆位误差比其他方向对直肠V50影响更敏感(P<0.05);(4)右方向摆位误差比其他方向对左股骨头V50影响更敏感(P<0.05);(5)左方向摆位误差比其他方向对右股骨头V50影响更敏感(P<0.05)。结论:摆位误差较小时(<5 mm),靶区剂量和小肠、膀胱、直肠、左右股骨头V50受摆位误差敏感程度较小,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较稳健。当摆位误差增大时,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不再稳健,治疗前一定需要寻找原因,如有必要还需重新做体位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998.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细胞内铁超载诱导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并在细胞内大量积累导致细胞死亡。心力衰竭是严重的心功能障碍,心肌细胞的减少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最近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中发生了铁死亡,并证实铁死亡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铁死亡的机制及其对心力衰竭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9.
54例原发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肾脏病理及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小血管炎肾脏病理特点及与肾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54例确诊并行肾活检的原发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分别按年龄及性别分组,对比统计各组病理类型和病理特点并随访。结果①肾脏病理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硬化性和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各占22.2%,其次是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8.5%);60岁以上组轻度系膜增生的患者比例偏高,P=0.05;②肾脏病理急慢性损害检出率较高为:中重度间质炎细胞浸润(48.1%),中重度间质小管损害(46.3%),纤维新月体(38.9%),中重度增生硬化(35.2%),细胞性新月体(24.1%),袢坏死检出率(14.8%);各年龄段相比,中重度增生硬化在30岁以下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1年,9例进入尿毒症期(16.7%)。发生尿毒症的相关风险是肾脏慢性指数,P〈0.05。结论肾小球硬化及严重的肾脏病理损害发生率高尤以年轻患者多见;发生终末期肾的相关风险因素是肾脏慢性指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比较胸腔镜下T2-4与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足多汗症术后代偿性出汗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手足多汗症患者146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T2-4组(行T2-4水平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共66例)与T3-4组(行T3-4水平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共80例).比较两组术后第1日、第6个月手术效果以及代偿性出汗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结果:术后两组手汗治愈率100%,最常见代偿性出汗部位是背部和胸部.术后第1日T2-4组代偿性出汗发生率明显高于T3-4组(39%对比21%,P<0.05),T2-4组出现2例重度代偿性出汗,T3-4组无重度者.术后6个月T2-4组代偿性出汗发生率依然明显高于T3-4组[24% (16/66)对比11% (9/80),P<0.05].T2-4组仍有1例重度代偿性出汗患者.结论:降低胸交感神经链切断位置可减少代偿性出汗发生率和严重程度,T3-4切断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代偿性出汗可能随时间有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