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331篇
  免费   40021篇
  国内免费   21974篇
耳鼻咽喉   3910篇
儿科学   6548篇
妇产科学   2331篇
基础医学   23651篇
口腔科学   6976篇
临床医学   47681篇
内科学   32759篇
皮肤病学   4721篇
神经病学   7503篇
特种医学   15443篇
外科学   33610篇
综合类   113414篇
现状与发展   93篇
预防医学   45538篇
眼科学   4757篇
药学   49673篇
  648篇
中国医学   41970篇
肿瘤学   17100篇
  2024年   1553篇
  2023年   5091篇
  2022年   12718篇
  2021年   15972篇
  2020年   14156篇
  2019年   7220篇
  2018年   7808篇
  2017年   11213篇
  2016年   8199篇
  2015年   15642篇
  2014年   20153篇
  2013年   25731篇
  2012年   37058篇
  2011年   39690篇
  2010年   35923篇
  2009年   31437篇
  2008年   32297篇
  2007年   31086篇
  2006年   27277篇
  2005年   21369篇
  2004年   15100篇
  2003年   12158篇
  2002年   9210篇
  2001年   8397篇
  2000年   6296篇
  1999年   2254篇
  1998年   504篇
  1997年   400篇
  1996年   384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321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51篇
  1965年   16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36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3篇
  1955年   27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Ⅱ型受体阻断剂和钙调神经磷酸激酶(CaN)的阻滞利环胞素A(CsA)对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将一定浓度的AngⅡ(10^-9~10^-5mmol/L),和AngⅡ10^-6mmol/L加上不同阻滞剂losartan、PD123319、环胞素A(浓度均为10^-5m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刺激48h,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印迹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地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AngⅡ刺激48h后,F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AngⅡ浓度呈正比;加入losaartan和环胞素A后,FN原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下降,而加入PD123319后,FN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无明显改变。结论:AngⅡ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FN合成,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AngⅡ的Ⅰ型受体介导完成,该作用可能与Ca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72.
目的:研究染色体不稳定性相关基因MRE11(meiotic recombination 11 homolog A)突变与原发性胃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7例原发性胃癌病人的胃癌组织和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并通过显微切割方法从胃癌组织中获取较纯胃癌细胞。设计扩增MRE11基因外显子的引物共20对,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在胃癌细胞和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对MRE11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检测,并运用CGH方法对存在突变的胃癌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在27例原发性胃癌中,4例存在MRE11基因共4个体细胞水平的错义突变,其中3例为肠型胃癌。CGH显示该4例胃癌均存在5个以上基因组片断的获得或丢失事件。结论:MRE11基因突变可能在某些原发性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显示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肠型胃癌。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采取小横切口术式和应用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总结分析38例小儿鞘状突未闭,其中20例行小横切口术式,18例行腹腔镜术式。比较两者的适应症,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结果20例行小横切口术式,手术时间平均45±10min,无一并发症发生;18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10min,2例发现双侧鞘状突未闭,行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3例出现腹膜外血肿,其中1例中转横切口手术;5例术后鞘膜积气积液,局部处理后痊愈。结论小横切口术式和腹腔镜手术均可作为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的首选方式,,疗效肯定,小横切口术式禁忌症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且易于医生操作;腹腔镜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疤痕.对伴有双?病变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974.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级、动脉瘤出血量、部位、形态、瘤颈宽度、血管痉挛程度及术中应用技术等。结果100%栓塞17例,95%栓塞4例,90%栓塞3例。1例患者术中血管痉挛加重致不完全失语。随访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血管痉挛。结论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5.
慢性盆腔痛的腹腔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慢性盆腔痛(CPP)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105例CPP患者行腹腔镜检查和治疗,术前均行B超检查。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腔镜证实有病理改变者占95.24%。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占53.33%,治疗有效率92.86%;慢性盆腔炎27例,占25.23%,治疗有效率88.89%:盆腔静脉瘀血症7例,占6.67%,治疗有效率57.14%;盆腔粘连10例,占9.52%,治疗有效率100.00%。术前B超发现病理改变并经腹腔镜证实者28例,占26.67%,准确率为28.00%。结论 腹腔镜能够明确CPP的病因,并能即时检测和治疗,可作为CPP诊治的常规和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976.
门诊抽血室医院感染标本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门诊抽血室医院内感染情况。方法 :通过对空气培养、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 4项指标 112 0份标本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112 0份标本检验结果合格 10 30份 ,合格率 92 % ,不合格标本 90份 ,培养出细菌 87份。结论 :通过监测抽血室的医院感染标本 ,了解了院内感染情况 ,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了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之间以及和家属之间的交叉感染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预防了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32例,对脊髓术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2例未发生术中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及手术期死亡。植骨块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及不良异物反应等并发症。颈椎生理弯曲良好,无1例发生融合椎节塌陷。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13例A级中7例恢复至B级,3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9例B级中,6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6例C级中,4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一次性减压,减压彻底,疗效提高,治疗周期缩短,颈椎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78.
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失败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手术失败原因有3个方面:(1)误诊误治17例;(2)对本病认识不足而选择了不恰当的手术方法或手术松解的范围和程度把握不好91例;(3)术后功能锻炼不到位2例。[结论]多种医源性原因导致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临床医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正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恰到好处的手术松解,患者术后加强锻炼,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在持续低热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持续低热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萘普生口服治疗,观察组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护,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辨证施护能有效改善肿瘤发热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980.
内科微创肺减容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外科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有严格的适应证,并且副作用大、并发症多。于是人们研究出多种基于同样原理但是采用内科微创技术的减容方法。目前常用的内科微创肺减容术有使用单向活瓣、生物蛋白胶等封堵支气管使靶肺萎陷、不张,或采用支气管内药物灌注肺泡加封堵使靶肺组织纤维化等。此外,还有人提出人工旁路增加呼出气量的方法。尽管目前还缺少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但是内科微创肺减容术已展现了其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将为治疗COPD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