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431篇
  免费   39903篇
  国内免费   22473篇
耳鼻咽喉   3919篇
儿科学   6556篇
妇产科学   2330篇
基础医学   23691篇
口腔科学   6978篇
临床医学   47833篇
内科学   32824篇
皮肤病学   4721篇
神经病学   7504篇
特种医学   15488篇
外科学   33726篇
综合类   113612篇
现状与发展   94篇
预防医学   47444篇
眼科学   4757篇
药学   50160篇
  657篇
中国医学   42267篇
肿瘤学   17246篇
  2024年   2122篇
  2023年   5268篇
  2022年   12946篇
  2021年   16328篇
  2020年   14543篇
  2019年   7467篇
  2018年   8016篇
  2017年   11339篇
  2016年   8394篇
  2015年   15806篇
  2014年   20260篇
  2013年   25839篇
  2012年   37186篇
  2011年   39727篇
  2010年   36000篇
  2009年   31519篇
  2008年   32359篇
  2007年   31110篇
  2006年   27291篇
  2005年   21390篇
  2004年   15113篇
  2003年   12173篇
  2002年   9268篇
  2001年   8405篇
  2000年   6298篇
  1999年   2280篇
  1998年   520篇
  1997年   411篇
  1996年   384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324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51篇
  1965年   16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36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3篇
  1955年   27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 观察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COP为主的方案化疗或联合利妥昔单抗等其他治疗方案治疗34例患者,观察患者应用脂质体阿霉素过程中及其后的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 全组34例患者共接受176个疗程化疗,平均每个患者累计应用脂质体阿霉素127.0 mg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8.2%(30/34),其中CR 24例(70.6%),PR 6例(17.7%),SD 1例(2.9%),PD 3例(8.8%).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未出现严重感染.心脏毒性发生率14.7%(5/34),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2.
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UC1检测在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方法:对488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于术前24h用1%美兰1.0~2.0mL注射于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术中显示蓝染淋巴结,采用RT-PCR法测定临床蓝染淋巴结中的MUC1。 结果:蓝染淋巴结显示率甲状腺癌为93%,良性病例为0。研究组80个蓝染淋巴结中发现有MUC1mRNA表达的为95%,与病理诊断率(86%)相比有提高(P<0.05);良性病变(阴性对照组)淋巴结均不存在MUC1mRNA的表达;阳性对照组的癌转移性淋巴结均存在MUC1mRNA的表达。结论:MUC1较病理检查敏感,PCR产物点杂交进一步证实MUC1作为PCR标志物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3.
医用水刀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发明了各种不同的手术工具,以便减少手术的危险。连续水流切割提供了一个相对出血量少的解剖过程,并且为手术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高压水流在解剖动脉外膜和邻近于脉管的软组织器官时性能优势,选择性的结扎能够完全的保护脉管和尿路。减少手术时间。因此,深入的研究这项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4.
芪月降脂片制剂处方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优化芪月降脂片的制剂处方 .[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和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已筛选出的药剂辅料进行处方优化 .[结果 ]最佳制剂处方为糖粉 50 g ,辅料X 50g ,微晶纤维素 75g .[结论 ]该处方合理 ,成型性好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靶重建放大扫描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选定结节处为兴趣区,行薄层靶重建放大扫描,层厚、层距为2mm,FOV为160。结果:42例恶性病变中有37例表现为深分叶,占88.1%;21例良性病变中有15例表现为浅分叶,占71.4%。恶性结节中15例内部出现条状低密度支气管征;7例出现血管集中征;8例出现空泡征;病变内部出现液化坏死13例,其中恶性病变ll例。22例出现钙化,包括12例良性病变和10例恶性病变。2例错构瘤内均见小面积脂肪性低密度影。结论:靶重建放大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恶性病变大多数为深分叶,良性病变大多数为浅分叶或无分叶。  相似文献   
116.
LI Tao 《现代护理》2007,13(5):1180-1181
I was honored to study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r 4 months in 2006, experience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eaching mode of Hong Kong nursing education on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ally. Make an introduction from respects such as course offered,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al idea, examination way, etc. now, and compare with domestic nurs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17.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与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①120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病灶890个,最多见于豆状核(占40.8%),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32例既做CT,又做MRI患者中,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5.1倍,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5mm或位于幕下。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常为多发,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易为CT忽略,尤其是幕下病灶或≤5mm的病灶,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腔隙性脑梗死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较小(≤10mm),但大部分(60.0%)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8.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整体护理思维,探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以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方法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授课,实验班采取小群体综合实践模式教学。结果实验班护生的规范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与对照班比较有显著提高。结论小群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9.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8月-2006年5月经CT证实小脑出血病例30例,男16例,女14例;发病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5岁,其中50岁以下8例,51-60岁12例,71-80岁6例.81-90岁4例。就诊时血压大于140/90mm Hg者28例。其中误诊为眩晕综合征8例,误诊至更正诊断间隔时间12h-2d.因误诊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死亡3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0.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