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24篇 |
免费 | 1375篇 |
国内免费 | 9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3篇 |
儿科学 | 243篇 |
妇产科学 | 46篇 |
基础医学 | 926篇 |
口腔科学 | 332篇 |
临床医学 | 1899篇 |
内科学 | 1237篇 |
皮肤病学 | 337篇 |
神经病学 | 423篇 |
特种医学 | 645篇 |
外科学 | 1379篇 |
综合类 | 4388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992篇 |
眼科学 | 195篇 |
药学 | 1752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1519篇 |
肿瘤学 | 5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429篇 |
2021年 | 569篇 |
2020年 | 521篇 |
2019年 | 327篇 |
2018年 | 317篇 |
2017年 | 451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611篇 |
2014年 | 746篇 |
2013年 | 1014篇 |
2012年 | 1468篇 |
2011年 | 1543篇 |
2010年 | 1471篇 |
2009年 | 1278篇 |
2008年 | 1412篇 |
2007年 | 1313篇 |
2006年 | 1096篇 |
2005年 | 941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443篇 |
2002年 | 312篇 |
2001年 | 299篇 |
2000年 | 207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8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抗p53抗体检测以及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效能。 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HCC、50例肝脏良性病变(LBL)、50例健康对照(HC)患者的血清抗p53抗体与AFP。 结果 HCC组血清抗p53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BL组(P<0.05)和HC组(P<0.01)。抗p53抗体对HCC的敏感性为36.0%,特异性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95% CI 0.547~0.707); AFP对HCC的敏感性为54.0%,特异性为83.0%,AUC为0.685(95%CI 0.604~0.758);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可将对HCC敏感性提高至76.0%(特异性80.0%),AUC提高至0.770(95% CI 0.694~0.835)。 结论 抗p53抗体对HCC具有理想诊断价值;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8 年
12 月于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接受全乳切除术或保乳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的302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体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2(Her-2)、Ki-67 的表达,并将患者划分为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 阳性型及三阴
性型。分析前哨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分型的关系。结果 患者中Luminal A 型134 例、Luminal B 型91 例、
Her-2 阳性型32 例及三阴性型45 例,各亚型中前哨淋巴结阳性者分别有31、37、7 及6 例。前哨淋巴结
阳性组年龄≤ 52 岁、T2 期、Luminal B 型占比均高于阴性组(P <0.05),TNM 分期是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危
险因素[Ol ^
R=3.531(95% CI :1.936,6.438),P =0.000],Luminal A 型[Ol ^
R=0.242(95% CI :0.121,0.483),
P =0.000]、年龄[Ol ^
R=0.202(95% CI :0.101,0.405),P =0.000] 是其保护因素。前哨淋巴结阳性组年龄≤
52 岁、T2 期、Luminal B 型占比均高于阴性组(P <0.05), 年龄[Ol ^
R=0.250(95% CI :0.063,0.987),
P =0.000] 是前哨淋巴结阳性数的保护因素。检出组年龄≤ 52 岁、T2 期、阳性前哨淋巴结数量≥ 2 枚、前哨
淋巴结宏转移者占比均高于未检出组(P <0.05),前哨淋巴结阳性数量≥ 2 枚[Ol ^
R=27.926(95% CI :6.433,
121.222),P =0.000]、前哨淋巴结宏转移[Ol ^
R=10.662(95% CI :1.620,70.177),P =0.014] 是非前哨淋巴结转
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分子分型与前哨淋巴结阳性有一定关系,其中Luminal A 型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风险
低于Luminal B 型患者,但分子分型与是否伴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74.
7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征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76.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2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膀胱白斑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白斑患者20例,均经尿道超越白斑边缘0.5cm处开始电切,深达粘膜下层或浅肌层。结果:本组20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白斑,术后拔除尿管后尿路刺激征消失,随访3个月-5年未见复发及恶变者。结论:经尿道电切治疗膀胱白斑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配合抗生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对一指或多指的多关节毁损并伴有皮肤、肌腱、甲床等缺损的多处及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与再造方法.方法 从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单指或多指多关节复合组织缺损8例20指,均应用第二足趾的跖趾关节、近、远侧指间关节及其皮肤、肌腱、甲床等为供体,按受区所需进行分配并解剖、游离及拆分,然后分别移植到手指各缺损部位,进行血管、神经、肌腱等吻合,用一个足趾的不同组织修复一指或多指多部位、多组织的缺损.结果 重建的20指术后均顺利成活,接近原手指外观及功能,足部供区外观及功能影响较小.随访3个月~3年,按手外科学会再造指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优16指,良3指,可1指.结论 根据受区所需,拆分第二趾,对一指多处或多个手指进行再造与重建,效果满意,是一种修复一指多处或多指多处包括关节在内的复合组织同时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8.
拉长式弹性牵引矫治烧伤后爪形手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修复烧伤后爪形手畸形的新途径.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7月,对12例瘢痕切除松解植皮或皮瓣移植术后畸形矫正不满意的烧伤爪形手,应用个性化手功能支具结合橡皮筋、指端克氏针(或粘胶带)对手指进行拉长式弹性牵引.结果 术后随访0.5~2年,弹性牵引对烧伤爪形手中存在的掌指关节过伸畸形、近侧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虎口挛缩均有效果,可将屈曲短缩的手指拉长,也有利于掌弓复位.少部分(8/28)拉长复位的近侧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复发或关节不稳,需关节融合.结论 拉长式弹性牵引是矫治烧伤后爪形手畸形的有效方法,损伤小,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79.
80.
Objective To examine osteopontin (OPN) levels in both synovial fluid and articular cartilage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knee osteoarthritis (OA)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knee OA and 10 healthy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There were 15 males and 35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1.8±7.4 years in OA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ed 4 males and 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3.2±6.0 years. Mankin score were taken to determine the disease severity of the affected knee. The radiographic grading of OA in the knee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Kellgren-Lawrence criteria. OPN levels in synovial fluid were measur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OPN levels in articular cartilage were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the knee OA patients had higher OPN concentration in synovial fluid ([4519.60±1830.37] pg/ml vs. [1179.70±303.39] pg/ml) and articular cartilage([0.60±0.06] vs. [0.43 ±0.07]). In addition, synovial fluid OPN level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rticular cartilage OPN levels (r=0.411,P=0.003). Subsequ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PN levels in synovial fluid significantly had been correlated with severity of disease using Kellgren-Lawrence criteria (r=0.581, P< 0.001). Furthermore,the levels of OPN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also were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using Mankin score (r=0.675, P< 0.001).Conclusion The data suggest that OPN in synovial fluid and articular cartilage is related to progressive joint damage and could be a predictive biomarker respect to disease severity and progression in knee O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