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541篇
  免费   10092篇
  国内免费   6927篇
耳鼻咽喉   1222篇
儿科学   1599篇
妇产科学   825篇
基础医学   10940篇
口腔科学   1961篇
临床医学   12564篇
内科学   16493篇
皮肤病学   1377篇
神经病学   5612篇
特种医学   48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13124篇
综合类   21854篇
现状与发展   29篇
一般理论   12篇
预防医学   9333篇
眼科学   2164篇
药学   11554篇
  110篇
中国医学   6450篇
肿瘤学   8470篇
  2024年   275篇
  2023年   1106篇
  2022年   2914篇
  2021年   4641篇
  2020年   3463篇
  2019年   2826篇
  2018年   3061篇
  2017年   3255篇
  2016年   3201篇
  2015年   4934篇
  2014年   6336篇
  2013年   6582篇
  2012年   9783篇
  2011年   10523篇
  2010年   8136篇
  2009年   6926篇
  2008年   7995篇
  2007年   7918篇
  2006年   7132篇
  2005年   6460篇
  2004年   4762篇
  2003年   4520篇
  2002年   3832篇
  2001年   2364篇
  2000年   1842篇
  1999年   1219篇
  1998年   782篇
  1997年   759篇
  1996年   537篇
  1995年   479篇
  1994年   401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8年   23篇
  1975年   20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18篇
  197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对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早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对糖尿病脑血管病(DC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99mTc-ECD对30例临床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按脑正常解剖和脑SPECT图像应用解剖关系将有每侧大脑灰质分为11个区域,用目测法对每个区域的核素分布进行判定。结果 糖尿病组检出22人共60处有脑血流灌注异常减低,低灌注以颞叶发生率最高(33.33%),提示脑缺血以大脑中动脉受累为主。糖尿病<5年的异常影像主要表现为脑皮层限局性楔形样稀疏/缺损,随病程延长,尤其是>10年者,主要表现为一叶皮层大范围核素分布稀疏,甚至还可伴有楔形病性,说明糖尿病病程也是影响DCD的主要因素。该法对诊断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33%,90.00%和80.00%。结论 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能直观显示脑皮层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DCD,以达到积极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92.
肖军  钟荣  施善阳 《华夏医学》2001,14(6):772-774
目的:确定监护病室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致病菌的种类,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确定败血症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败血症在危重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8.07%)且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病死率亦较高(80.77%),单因素检验[OR=4.32,95%可信区间(CI)1.58-11.72]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4.97,1.21-20.37)均判定细菌性败血症显著影响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此外,分析亦证实:监护病室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大静脉导管,气管切开,低白蛋白血症,感染发生前用过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败血症是监护病室常见并发症且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为寻求一种对治疗痛风病更为有效而且服用方便的方药。方法:门诊收治的43例患,根据临床表现,化验室检查和X线摄片而确诊。每日口服“竹黄通痹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43例患临床痊愈3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4%。结论:竹黄通痹胶囊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4.
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能有效地减少X线摄影的失败,并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解剖境界,以帮助放射医师显示图像。该技术能改善靶点的清晰度和定性,使投照放射学有其他数字技术的功能,包括电子贮存、电子检索、传递数字网络及数字影像处理,在多房产运用此设备时,CR技术是一个经济的方法,它代表了计算机X线摄影的潜在优势。我们认为使用CR对于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影像质量是实用的和有价值的。在今后的10年内,许多医学影像中心以CR取代屏-片X线摄影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预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6.
内镜粘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6月-1998年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34例38个病变行EMR,并比较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对34例38个病变施行EMR成功37次,失败1次,成功率97.4%(37/38)。成功的37次中包括分割切除(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on;EPMR)9次。EPMR术中并发少量出血2例(5.4%)。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息肉癌变率(100%)高于单发息肉(29.41%),P=0.001,肿瘤最大径<1.5cm腺瘤癌变率为36.37%(8/22)、≥1.5cm为73.33%(11/15),P=0.045;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2%和26%(P<0.001),而且普通活检的漏检率达50%(8/16病变)。结论:内镜下大肠粘膜切除术能够对常规圈套法不能摘除的肿瘤样病灶切取活检,以达到病理学诊断定性质、定范围、定深度的理想要求,且对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优于普通活检。  相似文献   
997.
薄层扫描法测定安神宁康胶囊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测定安神宁康胶囊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方法。方法: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为展开剂,用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测定。结果:黄芪甲甙在1.049μg-5.245μ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n=5),平均回收率为96.24%。结论:为控制安神宁康胶囊中黄芪甲甙的含量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s)G蛋白的影响及甲基强的松龙的干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G蛋白亚型的变化。结果:①10μg/ml LPS作用于RPMVECs30和90min后,Gsα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甲基强的松龙干预30和90min后,对LPS致RPMVECs膜Gsα蛋白水平的变化有显著抑制作用。②10μg/ml LPS作用于RPMVECs30和90min后,Giα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甲基强的松龙干预30和90min后,对LPS致RPMVECs膜Giα蛋白水平的变化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①LPS诱导RPMVECS Gsα和Giα蛋白水平的变化可能是LPS诱导RPMVECs单层通透性增加的机制之一。②甲基强的松龙参与抑制LPS诱导RPMVECs单层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全麻插管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ASAI-Ⅱ级无明显高血压病、拟在全麻下行胸腹部择期手术的病人24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麻醉:异丙酚组静注异丙酚、芬太尼和肌松剂诱导插管,并于术毕拔管前静注异丙酚1mg/kg;对照组静注安定、芬太尼和肌松剂诱导插管,拔管前不给药。对比两组在插管及拔管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插管时两组血压、心率均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拔管时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拔管前静注异丙酚能有效抑制拔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在急性低压缺氧条件下,大鼠血脑屏障通秀性的变化特点,为阐明低压缺氧作用下脑功能障碍的可能机理及临床上特殊病例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生理学依据。方法:选择在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组。实验组动物于低压舱内,以20m/s的速率上升,至5000m,停留5hm,而后以20m/s的速率下降至地面;出舱后立即经心脏灌注硝酸镧固定液,开颅取脑,制成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急性低压缺氧暴露5h后即刻,即可见镧颗粒通过大鼠脑皮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沉积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细胞核膜上以及血管周围,弥漫性地分布于脑间质细胞间隙,并附着于神经细胞膜上,而对照组大鼠,镧颗粒仅滞留于大脑皮层的毛细血管腔内。结论:5000m以上低压缺氧连续暴露5h,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可能在低压缺氧导致脑水肿的发生以及脑功能障碍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确定临床上特殊病例的治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