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68篇
  免费   3879篇
  国内免费   2295篇
耳鼻咽喉   379篇
儿科学   386篇
妇产科学   289篇
基础医学   4228篇
口腔科学   456篇
临床医学   3927篇
内科学   5489篇
皮肤病学   760篇
神经病学   2047篇
特种医学   16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467篇
综合类   5200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212篇
眼科学   912篇
药学   3887篇
  18篇
中国医学   2402篇
肿瘤学   2800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585篇
  2022年   1301篇
  2021年   1850篇
  2020年   1243篇
  2019年   1289篇
  2018年   1344篇
  2017年   1233篇
  2016年   1366篇
  2015年   1874篇
  2014年   2157篇
  2013年   2109篇
  2012年   2889篇
  2011年   2956篇
  2010年   1967篇
  2009年   1530篇
  2008年   1779篇
  2007年   1746篇
  2006年   1617篇
  2005年   1545篇
  2004年   1149篇
  2003年   1253篇
  2002年   1084篇
  2001年   875篇
  2000年   695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250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93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唐继敏  陈萍  陈敦敏 《重庆医学》2003,32(3):261-262
目的 研究两种麻醉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行脑瘤手术的 3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醚组和酚组 ,醚组 (2 0例 ,咪唑安定、芬太尼、万可松诱导 ;维持麻醉为吸入异氟醚 1MAC ,30min后 1.5MAC ,30min。间断静注芬太尼、万可松 ) ;酚组 (18例 ,诱导同醚组 ,维持麻醉为全凭异丙酚静脉泵入 6mg·kg 1 ·h 1 ,30min后 12mg·kg 1 ·h 1 ,30min。间断静注芬太尼、万可松 )。快速补液。两组分别于诱导前 (T1 )、插管后即刻 (T2 )、麻醉维持 30min(T3)和 6 0min(T4 ) 4个时动脉血测定血糖浓度。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1)血流动力学变化 醚组 :MAP值在T3、T4 时点非常显著降低 (P <0 .0 1) ,且显著低于酚组同时点值 (P<0 .0 5 )。HR值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酚组 :MAP值在T4 时点显著降低 (P <0 .0 5 )。HR值在T3、T4 时点显著降低 (P<0 .0 5 ) ,并低于醚组同时点值 (P <0 .0 5 )。 (2 )动脉血血糖浓度的变化 异丙酚组各时点血糖无变化 ;异氟醚组血糖浓度在麻醉后 30及 6 0min显著升高 (P <0 .0 5 ,P <0 .0 1)。结论 酚组的麻醉方式可适当控制应激反应 ,术中平稳 ,更利于脑瘤手术  相似文献   
162.
在现代化医院面临国内国际竞争时,医院双语服务摆到了医院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医院双语服务,特别是医院外语(英语)标识应采用国际化、标准化外语(英语)。医院使用双语标识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3.
目的动态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及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在嘌呤霉素(puromycinaminonucleoside,PAN)大鼠肾病模型肾组织中表达的时相变化,探讨这些分子间及这些分子与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AN注射后12h、1d、36h、2d、5d、10d、15d及20d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分子分布和表达。结果(1)PAN注射后1d、2d及5d时,尿蛋白量无明显改变;10d时尿蛋白量明显增加(P=0.02);20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对照组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和podoc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状分布,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点线状分布。PAN注射1d后,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即发生改变,表现为断续、非线性分布。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改变随着尿蛋白的增多而加重,尿蛋白恢复时也逐渐恢复。20d时,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性分布。(3)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AN注射后36h(P=0.04)、2d(P=0.03)及5d(P=0.04)时,肾小球中podoc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于第10d降至最低(P=0.006);自15d时逐渐恢复(P=0.007),20d后podocin的免疫荧光强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ephr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在PAN注射第5天后出现下降(P=0.002),持续下降至第10天(P=  相似文献   
16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SCT)是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和侵袭性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但因存在体内肿瘤细胞负荷过多和移植物被肿瘤细胞污染 ,使移植后的复发率增高。为了提高ASCT的疗效 ,可采取 :①移植前美罗华体内净化 ,除去外周血B细胞 ,清除移植物的肿瘤细胞污染 ;②移植后用美罗华和非交叉耐药药物交替联合化疗 ,以杀伤体内肿瘤细胞 ;③移植前或后累及野放射治疗 (IFRT)辅助 ,降低原发灶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白莪星注射液对Hep - 2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根据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方法 ,计算出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所用药物的一般浓度 ,分 4组 :阴性对照组、治疗组 1 (1 0 0倍稀释 )、治疗组 2 (1 0 0 0倍稀释 )、阳性对照 (顺铂 4 0 μmol/l) ,流式细胞仪检测VEGF的表达。 结果  4组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72± 0 2 8%、3 34± 0 76 %、3 6 4± 0 2 1 %、4 6 0± 0 6 1 % ;1 0 0倍稀释组和 1 0 0 0倍稀释组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 (P <0 0 5 )。结论 白莪星注射液对VEGF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白莪星注射液抗癌的分子机制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6.
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对1994年6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存情况进行不同年龄段的对比分析。结果658例患者中,男∶女=2.2∶1。全组年龄19~89(平均57.0)岁。按不同年龄段将患者分为4组,A组:小于或等于40岁,71例(10.8%);B组:大于40岁至60岁,281例(42.7%);C组:大于60岁至70岁,205例(31.2%);D组:大于70岁,101例(15.3%)。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82.8%,随访率95.7%,中位生存期30.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3%、40.2%和33.2%。A组的男女比例为1:1.1(34/37),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1);低分化腺癌占90.1%(64/7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01)。肿瘤部位,各组均以胃下部癌所占比例为最多(35.9%~47.5%);临床分期A组以Ⅲ、Ⅳ期为主(74.6%),B、C组以Ⅲ期为最多(47.3%、45.4%),D组以Ⅱ期为主(43.6%)。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总住院日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01),而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胃癌以女性和低分化腺癌所占比例较高;临床分期较晚;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较低。老年胃癌患者的总住院时间较长,但老年不是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67.
Polymorphism p53 codon-72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BJECTIVES: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the arginine isoform on codon 72 of p53 increas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such data remain controversi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summarize the evidence for such a relationship. METHODS: Our data sources consisted of a MEDLINE 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before December 2002, bibliography review,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hirty-seven studi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formation on sample size, study design,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nd method of genotype determination was abstracted by two reviewers using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The overall odds ratio (OR) of the p53 gene on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Mantel-Haenzel method. RESULTS: The overall OR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cervical cancer among those with the homozygous mutant (Arg/Arg) was 1.2 (1.1-1.3, P=0.001)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the heterozygous mutant (Arg/Pro). By a cellular type of cervical cancer, the overall OR among those with Arg/Arg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denocarcinomas (1.7, 1.1-2.6, P=0.024), but not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1.1, 0.9-1.2, P=0.960), compared with Pro/Pro. Compared with Arg/Pro, the OR among those with Arg/Arg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HPV types 16 (1,5, 1.2-2.0, P=0.002). CONCLUSIONS: Overall, the p53 gen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However, the risk varied by country, cellular, and HPV type.  相似文献   
168.
169.
小耳畸形残耳软骨的生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耳软骨与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残耳软骨生化成分的异同 ,进而推论小耳畸形的病因。方法 选取年龄在 10岁左右 ,Tanzer分类ⅡA型的 7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残耳软骨 (A组 )。同时取 7名同龄尸体的正常耳廓耳甲部分的软骨 (B组 )。各取 7份标本做生化检查 ,测定胶原、糖胺多糖 (glycoaminoglycan ,GAG)含量 ;硫酸软骨素 (chondroitinsulfate,Chs)、硫酸角质素 (keratansulfate ,KS)和透明质酸 (hyaluronan ,HA)各占GAG的百分含量。结果 A组与B组之间胶原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GAG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组 (49.0 0± 2 5 .6 0 ) μg/mg比B组 (2 8.2 5± 4 .80 ) μg/mg多。在GAG中的组成部分中 ,A组HA(38.96± 4 .97) %、Chs(2 9.0 2± 4 .12 ) %、KS(32 .16± 7.4l) %与B组HA(32 .94± 3.2 4 ) %、Chs(33.10± 2 .6 1) %、KS(33.96± 1.6 6 ) %之间HA和Chs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而KS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残耳软骨与正常耳软骨中胶原含量无差异 ,但含GAG前者比后者多。在GAG中的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中 ,残耳软骨含HA较高 ,Chs较低 ,KS与正常耳软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0.
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清脂质的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质过氧化作用在正常妊娠时的生理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时的致病机制。方法 应用美国CIBA 5 6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 72 2分光光度计对正常孕妇 178例、妊高征孕妇 2 4 6例、正常晚期孕妇 178例和正常未孕妇女 6 2例 (对照组 )的血清中SOD ,LPO ,NO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 正常妊娠晚期的SOD活性及LPO水平高于非妊娠妇女 (P <0 .0 5 ) ,妊高征患者中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妊娠水平 (P <0 .0 5 ) ,而且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妊高征患者NO水平低于正常妊娠妇女 (P <0 .0 5 )。NO水平随妊高征病情进展而逐渐降低。结论 SOD ,LPO ,NO的合成、释放在妊高征的病理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